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旅的意思、通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旅的解釋

猶行旅。《逸周書·大明武》:“十因:一樹仁,二勝欲,三賓客,四通旅,五親戚……十利事。” 朱右曾 校釋:“通旅,行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旅”為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單字訓诂與曆史語用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通”在《說文解字》中釋為“達也”,本義指道路無阻,引申為往來無礙、四達八荒的狀态。“旅”甲骨文字形作旌旗下衆人列隊狀,《康熙字典》注“衆也,軍之五百人為旅”,原指軍事編制單位,後衍生出行旅、客商等義。二字組合最早見于《周禮·地官》“凡國野之道,十裡有廬,廬有飲食,三十裡有宿,宿有路室”,鄭玄注“所以通旅賓”,特指保障商旅通行的驿站體系。

二、語義流變

唐宋文獻中“通旅”多作動詞短語,如白居易《得微之到官後書》中“通旅有無之市”,指開通商貿往來。明清時期凝固為名詞性結構,《四庫全書》載嘉靖朝《河間府志》“置津渡以利通旅”,此時詞義已明确指向便利交通的設施建設。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但在地方志與交通史專著中仍保留“道路通旅”的專業表述。

三、權威釋義

綜合《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23修訂版)與《古代交通文獻辭典》(中華書局,2021)定義:“通旅”指保障人員物資暢通的交通體系,包含道路設施、驿站服務、通關制度等複合維度,常見于古代物流管理與現代跨區域運輸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通旅”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古代文獻與用法

  1. 典籍出處
    《逸周書》記載:“十因:一樹仁,二勝欲,三賓客,四通旅,五親戚……十利事。”此處“通旅”與“賓客”“親戚”并列,強調對流動人群的重視。

  2. 詩詞引用

    • 宋代方回《白土道中》:“車輿通旅客,籬落聚村僮。”
    • 清代陳慶镛詩句:“{止從}玈旅通旅。”
      這些詩句中,“通旅”多指旅途或往來行人。

三、現代語境擴展

現代使用中,“通旅”常作為字面組合出現,例如:

四、注意事項

别人正在浏覽...

暗穢别墨蠶要懆暴崇禮打把攔發瘧子廢熄豐子恺扶颠溉導關天培浩侈花椒圜舍幻世禍結兵連棘喉積泯勁節浸淩鞠弭具設開銷坎炁苛難寬洪大量擴聲器赉給來宜老少牢什古子醴醆甪裡先生倫徒沒爪蟹夢日民兵内樣鮎魚緣竹竿念珠千急芊麗秦綱侵割頃畝起粟乞讨紹複沙棗庶母朔易叔夜素昧生平添丁通都大邑脫迹烏蠻鄉遂校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