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公之位。指宰相。 唐 楊巨源 《送陳判官罷舉赴江外》詩:“心期玉帳親台位, 魏勃 因君説姓名。”
“台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高位”“要職”等現代詞彙替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官制相關研究資料。
台位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形容座位的位置或者編號。它可以指代在餐廳、會議室、劇場等場所中,用來安排人們就坐的地方。
台位的部首是"目",它是人的眼睛視覺上的基本部分,也是一種象型部首。台位的總筆畫數為10畫。
台位是一個漢字詞語,來源于中國的古代文字發展。在繁體字中,台位的寫法為「檯位」。
在古代,台位的寫法與現代略微不同。它的古代寫法為「臺位」。在古代的文字中,「ㄒ」與「ㄙ」常常可以互換使用。
1. 請讓我預定一個靠窗的台位。
2. 他已經到了餐廳,但是還沒有找到他的台位。
3. 我們的會議室提供了各種不同台位的選擇。
- 台座:指桌子、凳子或其他物件底部支撐的部分。
- 台面:指桌子、台燈等物件的平面部分。
- 位子:意為座位、位置。
近義詞:座位、位置、椅子。
反義詞:站立、行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