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裡候 ”。古時道旁分程記裡所設的土堆,猶今之裡程碑。《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二》:“自 幽州 至此無裡候,其所向不知為南北。” 宋 蘇轼 《華陰寄子由》詩:“裡堠消磨不禁盡,速攜家餉勞驂騑。”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州郡方域·裡路》:“按 黃帝 遊幸天下,而車以記裡,疑道路之紀以裡堠,起 軒轅 時也。”《遼史·地理志三》:“自此入山,詰曲登陟,無復裡堠,但以馬行記日,約其裡數。”
“裡堠”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構詞法和曆史語用角度解析。《漢語大詞典》收錄“堠”字釋義為“古代記裡程的土堆”,而“裡”在此處作量詞單位使用。兩字組合後,“裡堠”特指古代道路兩側用于标記裡程的土堆設施,常見于驿道或軍事要道,其功能兼具導航與疆界标識作用。
從《辭源》的記載來看,該詞最早見于唐宋文獻,如柳宗元《诏追赴都廻寄零陵親故》中“岸傍古堠應無數”即暗含裡程标記之意。明代軍事典籍《武備志》更明确指出,邊塞地區每五裡設堠,士兵需定時維護并記錄通行情況。現代考古發現,河西走廊遺址中仍可見夯土結構的裡堠遺迹,佐證了其作為古代交通體系重要構成的曆史價值。
“裡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由“裡”和“堠”兩字組成,具體含義如下:
“裡”的含義
“裡”是古代長度單位,通常1裡約等于現代500米。此外,“裡”也指代村落、鄉裡,如“鄰裡”“故裡”。
“堠”的含義
“堠”指古代用于标記裡程或瞭望的土堆,類似路标或崗哨。例如:
“裡堠”的合義
結合兩字,“裡堠”特指古代設置在道路旁、以“裡”為單位的裡程标記土堆,主要用于交通和軍事領域,幫助計算距離或傳遞信息。
“斥堠”多指偵察敵情的哨所,而“裡堠”更側重裡程标記,但兩者在軍事交通中可能交叉使用。
如今“堠”字已不常用,但可見于地名(如“堠山鎮”)或古文獻研究。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說文解字》《漢書·地理志》等典籍。
哀角佛肸禀詞舶貨不瞅人澄泊穪量慈鴉辭藻大麗花渡子風移俗易覆水難收撫弦蜉蝣撼大樹篝車貴令谷馬砺兵好謀侯龜華鑷呼啦火正攪車燋灼寄生決溜崛郁硿硿扣日子窺阚雷雨作解漓漓厲涉榴靥隴塞路上說話,草裡有人緑衣郎暖炕藕節鵬鶱漆椀欺硬怕軟肉羹賽飲搔頭摸耳山雞映水社鳴蜀相軍營隨手簿台吉饕惡逃降痛親外角文麗無庸置疑無字悟嘯傲消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