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都昙鼓的意思、都昙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都昙鼓的解釋

古 天竺 伎樂器名。《舊唐書·音樂志二》:“都曇鼓,似腰鼓而小,以槌擊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都昙鼓”是一個具有曆史文化背景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都昙鼓是古代天竺(今印度)的一種打擊樂器,屬于腰鼓類,但形制較小。《舊唐書·音樂志》記載:“都曇鼓,似腰鼓而小,以槌擊之。” 其名稱中的“昙”可能與梵語音譯相關,反映了佛教文化傳播的痕迹。

二、形制與演奏特點

  1. 結構:腰鼓的變體,呈細長蜂腰狀,兩端蒙皮,通過槌擊發聲。
  2. 用途:主要用于天竺樂舞表演,屬于伎樂類樂器,常見于唐代多部樂中的“天竺樂部”。

三、相關考辨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到該詞被引申為“心情沉重”的比喻,但此說法缺乏可靠文獻佐證,可能為誤傳。主流考據均指向其作為樂器的本義。

四、文化影響

作為絲綢之路上傳入中原的樂器,都昙鼓體現了唐代中外音樂文化的融合,且在《舊唐書》等史籍中留下明确記載,是研究古代樂器和佛教藝術交流的重要例證。

都昙鼓是源自印度的古代小型腰鼓類樂器,唐代傳入中國後成為宮廷樂舞的組成部分。其名稱與形制均帶有異域文化特征,需結合曆史文獻理解本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都昙鼓是一個古代漢字,其意思是“一種音樂樂器”,拆分部首是⺣手和⾓角,筆畫共有22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詩經·大雅·常武》中的一句詩:“鑒于時則邁于夏,都昙鼓壤,将有行寬。”都昙鼓與繁體字的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都昙鼓的形狀是一個由許多小方塊組成的圖形。這是因為古人使用毛筆在竹簡或紙張上寫字,需要通過一筆一畫的方式來表達漢字的形态。然而,現代簡化字的出現改變了這種寫字方式,使得都昙鼓的寫法更簡化了。 以下是一個關于都昙鼓的例句:《詩經·大雅·蕩》中有一句:“有依東門之飲者,都昙其屍。”這句詩表達了宴會的場景,其中提到了都昙鼓。 組詞中,與都昙鼓相關的詞彙可以有:樂器、音樂、旋律、演奏等。而與都昙鼓意思相近的詞有:鼓、鼓樂、打擊樂器。反義詞的話,都昙鼓沒有一個直接的反義詞,因為它代表的是一種樂器,而不是一個具體的概念。 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您的需求。如果您有更多問題,我會很樂意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