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色棒的意思、五色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色棒的解釋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曹操 ﹞除 洛陽 北部尉”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人撰《曹瞞傳》:“ 太祖 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後用以喻嚴刑峻法。 唐 李商隱 《有感》詩之一:“蒼黃五色棒,掩遏一陽生。” 宋 梅堯臣 《送馀幹李少府》詩:“休将五色棒,欲取 洛陽 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色棒

五色棒是中國古代一種具有特定象征意義的刑具,主要用于漢代官府的執法活動。其名源于棒身塗有青、赤、白、黑、黃五種顔色,對應五行學說中的五方之色,象征法律的權威與公正。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曹操任洛陽北部尉時,曾設五色棒于衙署門前,明令“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以此震懾權貴、整饬治安。此舉成為曆史上執法嚴明的典型典故。

核心含義解析

  1. 形制與象征

    五色棒以硬木制成,長約五尺(約1.2米),通體分五段塗飾五色。其設計融合了五行哲學:青色屬木主東方,赤色屬火主南方,白色屬金主西方,黑色屬水主北方,黃色屬土居中央,象征法律涵蓋四方、居中持正的意義。

  2. 曆史功能

    作為漢代基層官吏的執法工具,五色棒主要用于懲戒違反宵禁、鬥毆等治安條例者。其嚴酷性在于“棒殺”的極刑效力,且執行時不避權貴,如曹操曾以此處死蹇碩(漢靈帝寵臣)的親屬,彰顯法度無偏私。

  3. 文化引申

    後世文學中,“五色棒”成為嚴刑峻法的代名詞。如唐代李商隱《有感》詩雲:“蒼黃五色棒,掩遏一陽生”,借典故暗喻政治肅殺之氣。現代漢語中,該詞亦引申為“嚴厲的制裁手段”或“剛性規則”的象征。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學術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或“中華經典古籍庫”核實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五色棒”是東漢時期與曹操相關的執法工具,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1. 來源與曆史背景
    曹操早年任洛陽北部尉時,為整頓治安,在城門懸挂五色棒,用于懲治犯禁者。據《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及裴松之注引《曹瞞傳》記載,曹操“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此舉展現了曹操執法嚴明、不畏權貴的态度。

  2. 形制與象征
    五色棒由紅、黃、綠、白、黑五種顔色塗飾,懸挂于城門兩側。五種顔色可能對應漢代五行觀念,但主要功能是作為執法标識,警示民衆遵守禁令。

  3. 執法意義
    曹操通過五色棒推行嚴刑峻法,尤其針對當時目無法紀的豪強貴族。例如,曾用五色棒處死違禁夜行的宦官蹇碩叔父,震懾洛陽權貴。這一舉措成為後世“法不避親貴”的典型案例。

  4. 文學與文化影響
    唐代詩人李商隱在《有感》中引用“蒼黃五色棒”暗喻政治鬥争,宋代梅堯臣等文人也以五色棒代指嚴法。該詞逐漸演變為嚴明執法的象征。

注:部分網絡資料将五色棒解釋為五行裝飾品(如),但此說法缺乏權威史料支持,可能與民俗概念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安歇鏖鬭邦寶爆仗擘劃撥換薄酒車輔吃吃蟲薨同夢吹索此家刀火大興典刑洞出厄台鋒鋋覂竭風媒花釜鼓富民虼蚪邯鄲伎汗腺惠言蛣蜋皮靜瑟金聲進引開金橋虧成勒畢冷呵呵靈根六印麻臉覓石迷蹤培坿平陵貧弱翹勤青磴輕黠期稔起屋任土作貢少子神鳥使鹿鄂倫春施刑亭民頭梢畏難吾祖鮮芬相公堂子閑袅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