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曹操 ﹞除 洛陽 北部尉”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人撰《曹瞞傳》:“ 太祖 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後用以喻嚴刑峻法。 唐 李商隱 《有感》詩之一:“蒼黃五色棒,掩遏一陽生。” 宋 梅堯臣 《送馀幹李少府》詩:“休将五色棒,欲取 洛陽 名。”
“五色棒”是東漢時期與曹操相關的執法工具,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來源與曆史背景
曹操早年任洛陽北部尉時,為整頓治安,在城門懸挂五色棒,用于懲治犯禁者。據《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及裴松之注引《曹瞞傳》記載,曹操“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此舉展現了曹操執法嚴明、不畏權貴的态度。
形制與象征
五色棒由紅、黃、綠、白、黑五種顔色塗飾,懸挂于城門兩側。五種顔色可能對應漢代五行觀念,但主要功能是作為執法标識,警示民衆遵守禁令。
執法意義
曹操通過五色棒推行嚴刑峻法,尤其針對當時目無法紀的豪強貴族。例如,曾用五色棒處死違禁夜行的宦官蹇碩叔父,震懾洛陽權貴。這一舉措成為後世“法不避親貴”的典型案例。
文學與文化影響
唐代詩人李商隱在《有感》中引用“蒼黃五色棒”暗喻政治鬥争,宋代梅堯臣等文人也以五色棒代指嚴法。該詞逐漸演變為嚴明執法的象征。
注:部分網絡資料将五色棒解釋為五行裝飾品(如),但此說法缺乏權威史料支持,可能與民俗概念混淆。
《五色棒》是一個成語,意指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種類繁多,各不相同。
拆分部首:木、廣、勹
筆畫數:11畫
《五色棒》最早出現在唐代杜牧的詩《無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長安 宿昔,五色棒,憶得前峰面。鋼院似今日,草窗與誰共?深號獨韻,薄霧滿無際。”這句詩中的“五色棒”即意指形狀、顔色各異的宮中柱子。
「五色棒」(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五色棒」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
她手裡拿着五色棒一樣的禮物,看起來真是五花八門。
五光十色、七彩斑斓、多姿多彩、五光十色、五花八門
五花八門、多姿多彩、繁花似錦、琳琅滿目
單調、一色、單一、單調乏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