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名。相傳 通遠軍 有水蟲類魚,能“覓覓”鳴叫,擊之而化為石,稱“覓石”。 宋 張師正 《倦遊雜錄》:“ 通遠軍 , 渾源 出焉。中有水蟲類魚,鳴作覓覓之聲,見者既以梃刃擊之,或化為石,可以為礦石,名曰覓石。”
“覓石”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名詞解釋
指一種傳說中的石名。相傳古代通遠軍(今甘肅隴西一帶)有一種水蟲形似魚,能發出“覓覓”的鳴叫聲,被擊打後會化為石頭,因此得名“覓石”。這一說法在宋代張師正的《倦遊雜錄》中有明确記載。
字源與發音
拼音為mì shí,注音符號為ㄇㄧˋ ㄕˊ,屬于漢語古語詞彙。
奇石收藏的象征
在賞石文化中,“覓石”指尋找、發現奇石的過程,強調人與自然的緣分。如明代文人所述:“覓石功在石外,全在有心無意中”,體現了尋覓奇石時偶然性與執着心的結合。
成語寓意
部分文獻将其引申為“尋找寶貴資源”的象征,源自古代傳說鄭旦尋石的故事,寓意通過細緻觀察發現隱藏的價值(注:此說法僅見于個别來源,需結合語境判斷)。
《倦遊雜錄》描述:“通遠軍,渾源出焉。中有水蟲類魚,鳴作覓覓之聲,見者以梃刃擊之,或化為石,可為礦石,名曰覓石。” 說明其最初與礦物形成傳說相關。
現多用于奇石收藏領域,指代一種主動探索、發現自然之美的行為,例如:“覓石如戀愛,緣至方得珍奇”。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辭海》或宋代筆記原文。
《覓石》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尋找石頭的意思。它由兩個字組成,第一個字是“覓”,意味着尋找、找到的意思;第二個字是“石”,表示石頭。所以,組合起來就表示在某個地方尋找石頭。
《覓石》這個詞的第一個字,拆分後的部首是“言”,表示與語言有關;它一共由7個筆畫組成。第二個字是“石”,它的部首是“石”,表示與石頭有關;它一共由5個筆畫組成。
《覓石》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和文化。繁體字中,《覓》的形狀稍微有些不同,但意思和發音都相同。在繁體字中,覓的形狀更複雜,但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數仍然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略有不同。然而,詞語《覓石》的簡體字和繁體字在古代的書寫形式中并沒有什麼差異,拆分部首和筆畫數是相同的。
1. 他走遍山林,覓石而無果。
2. 我們終于在河邊覓石。
3. 小明在河流裡覓石,以便建造一個小堤壩。
1. 覓食:尋找食物。
2. 覓友:尋找朋友或夥伴。
3. 覓兒:尋找自己的孩子。
1. 尋找:尋覓、搜尋。
2. 找尋:搜索、探求。
1. 放棄:不再尋找。
2. 失去:丢失、遺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