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ormal punishment]∶常刑
(2) [control punishment;wield penalty]∶掌管刑罰
釋之典型,國憲以平。——《漢書·叙傳下》
(3) [be punished with death]∶受死刑
屈招藥死了公公,今日赴法場典刑。——元· 關漢卿《窦娥冤》
(1).常刑。《書·舜典》:“象以典刑。” 孔 傳:“象,法也。法用常刑,用不越法。” 三國 魏 曹操 《選軍中典獄令》:“其選明達法理者,使持典刑。”《續資治通鑒·宋理宗紹定元年》:“自古敗軍之将,必正典刑,不爾,無以謝天下。”
(2).見“ 典型 ”。
(3).掌管刑法。《漢書·叙傳下》:“ 釋之 典刑,國憲以平。” 宋 陳亮 《廷對策》:“數年以來,典刑之官遂以殺為能,雖可生者亦傅以死。”
(4).正6*法。 元 關漢卿 《窦娥寃》第三折:“我怕連累婆婆,屈招了藥死公公,今日赴法場典刑。”《元朝秘史》卷九:“若有違號令者,我認得的,便拿将來;不認得的,就那裡典刑了。” 明 無名氏 《白兔記·團圓》:“若把我哥哥典刑了,奴家父母在九泉之下也不瞑目。”
(5).指受刑法。 元 關漢卿 《謝天香》第二折:“我若打了 謝 氏呵,便是典刑過罪人也,使 耆卿 再不好往他家去。”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典刑漢語 快速查詢。
"典刑"的漢語詞典釋義
"典刑"為漢語複合詞,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典範與法度
指可被效仿的規範、準則或楷模。
例:《詩經·大雅·蕩》"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意為雖無德高望重者,仍有可遵循的舊法規範。
掌管刑罰與法律
古代指執掌司法刑獄的職能或相關制度。
例:《尚書·舜典》"象以典刑",描述舜帝制定常設刑罰制度。
語源構成
"典"本義為重要文獻或常道(《說文解字》:"典,五帝之書也"),引申為準則;"刑"指刑罰、法度(《說文》:"刑,罰罪也")。二字結合後,既含"典範性規範",亦具"司法實踐"之義。
曆史演變
先秦文獻多強調其制度性(如《周禮》載司寇"掌邦刑"),宋明後漸側重道德楷模義。文天祥《正氣歌》"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即以"典刑"喻先賢風範。
現代漢語中: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辭書及現行司法文件名稱,确保信息可溯。)
“典刑”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常規的刑罰或法律規定的标準刑罰。
表示執掌或實施刑法的職能。
特指被處決或執行死刑。
古漢語中“典刑”與“典型”相通,表示規範、模範。
指依法處決罪犯,與“受死刑”含義相近但更強調法律程式。
該詞核心圍繞“刑罰”展開,既有具體職能(掌管刑法)、刑罰類型(常刑、死刑),也有引申含義(典型、正法)。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更多例句可參考中的造句示例。
熬鹽白鶴仙闆刺爆裂報最并放髀肉不值一笑詧核長列長煙察淵魚成親晨糚持刺垂髻春稅出讨賜玦錯亂盜香訂輯端粹頓困芳洲梵堂風景線風濤幹始藁本割遣工輸犷狠汩陳海東通寶鶴辔寄奉驚魂攝魄敬诎金印系肘煉師裂痕木瘿瓊脂缺口鑷子燃糠自照燃料油任隨人像飾非遂過水腹屬章霆曦讬事彎子味覺鄉間小訟小暄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