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小說中的國名。傳說其國之人善言。《洞冥記》卷二:“ 勒畢國 人長三寸,有翼,善言語戲笑,因名善語國。” 唐 白行簡 《五色露賦》:“何必徵 勒畢 之言以為國泰,驗吉雲之説乃辨時康。”
“勒畢”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存在差異,需結合文獻來源具體分析:
基本解釋
指古代傳說中名為“勒畢”的小國,其國民以擅長言辭著稱。據《洞冥記》卷二記載,該國人身長三寸,生有翅膀,因善于言語戲笑,也被稱為“善語國”。
文獻引用
唐代白行簡在《五色露賦》中曾提及:“何必徵勒畢之言以為國泰”,表明該詞常用于形容通過言辭推斷國家安定。
發音與結構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出“勒畢”有“勒索至極限”的含義,強調通過逼迫手段達到目的。但此釋義缺乏古籍直接支持,可能與原意存在偏差,建議以古文獻記載的國名解釋為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洞冥記》原文或唐代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勒畢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lè bì。
勒畢的意思是結束、停止或收場。該詞常用于形容物事的終止或終結,或者表示某件事情已經完成或達到預期的目标。
勒畢字的部首是力(lì),由于有兩個部首,所以在一些字典中也可以作為兩個單獨的字來看待。
勒畢總共有20個筆畫,其中“勒”字有11個筆畫,“畢”字有9個筆畫。
勒畢字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見于《周禮·天官冢宰·卒服志》。該字的形狀與相似的字形多,有一種解釋是象征着收束。
在繁體字中,“勒畢”兩個字的形狀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勒畢可以用另外一種寫法,即“勒必”。在金石文和小篆中都能找到這種寫法。
1. 運動會到了最後,大家紛紛站起來鼓掌,勒畢了這次成功的賽事。
2. 經過大家的努力,項目的研發終于勒畢,即将投入使用。
3. 結婚儀式圓滿結束,新人握緊了對方的手,表示這是一個新的開始,同時也是舊日單身生活的勒畢。
組詞:收畢、結束、停止
近義詞:結束、終止、收場
反義詞:開始、啟動、開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