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富民的意思、富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富民的解釋

(1).使民殷富。《荀子·王制》:“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魏書·高祖紀上》:“今遣使者,循行州郡,與牧守均給天下之田,還受以生死為斷,勸課農桑,興富民之本。” 宋 蘇轼 《李之純戶部侍郎制》:“興利以富民,不如省事而民自富;廣求而豐國,不如節用而國自豐。”

(2).富裕之民。 銀雀山 漢 墓竹簡《孫子兵法·吳問》:“公家貧,其置士少,主僉臣收,以禦富民,故曰固國。”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卷上:“ 長安 富民 王元寶 、 揚崇義 、 郭萬全 等,國中巨豪也。” 清 吳敏樹 《黃特軒傳》:“彼貧民怨恨富民,而欲壞之久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富民”是漢語中具有社會經濟學屬性的複合詞,由“富”與“民”兩部分構成。《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使百姓富裕”,核心内涵指向通過政策或經濟活動提升民衆生活水平。從詞源學角度分析,“富”在甲骨文中以“宀”(房屋)與“酉”(酒器)組合,象征物質豐足;“民”則指代普通百姓,二者結合體現中國古代“藏富于民”的治國理念(《漢字源流字典》,商務印書館)。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頻繁出現,例如《論語·顔淵》記載“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管子·治國》強調“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均指向富民思想作為傳統政治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書局古籍數據庫)。現代語境下,國務院《“十四五”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将“富民”納入國家戰略,提出通過收入分配改革、社會保障完善等途徑實現共同富裕(中國政府網政策文件庫)。

在語言學應用層面,“富民”既可作動詞短語(如“富民政策”),也可轉化為名詞性結構(如“富民工程”)。《現代漢語用法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指出其語用特征具有鮮明的政策導向性,常見于政府工作報告、民生類論述等正式語體。

網絡擴展解釋

“富民”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語境區分:

一、動詞用法:使人民富足

  1. 核心釋義
    指通過政策或措施讓百姓生活富裕,強調“使民殷富”的過程。例如《荀子·王制》中提到“王者富民”,即聖明的君主會實施讓民衆富足的政策。

  2. 曆史文獻佐證

    • 《魏書》記載北魏孝文帝“勸課農桑,興富民之本”,體現古代以農業發展實現富民的理念。
    • 宋代蘇轼提出“省事而民自富”,主張減少幹預以達到富民效果。
  3. 現代應用
    常見于政策表述,如“富民政策”指以提高民衆生活水平為目标的經濟措施。


二、名詞用法:富裕的民衆

  1. 具體指代
    指特定群體中的富有階層。例如《孫子兵法·吳問》提到“禦富民”指管理富裕百姓,清代文獻中“貧民怨恨富民”則反映社會階層矛盾。

  2. 曆史用例

    • 唐代長安有“富民王元寶”等巨商記載(《開元天寶遺事》),可見“富民”可特指富商。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荀子》《魏書》等古籍,或結合政策文件分析現代語義演變。

别人正在浏覽...

安次安打闇劣俺咱榜夫保固不二色持平之論打跟頭倒盭倒衣等盤兒定聘斷面範張豐絜過眼煙雲翰海豪赫鶴孤亨貞歡騰換體胡吃海喝恢覽嘉亨教招界碑井牧九州璜髻鴉具器食劇豕看冷暖寬厰厲高鸾膠鳳絲賣工夫牧人偶語棄市胚芽破械青死全新如魚得水沙阜數粒送戲湯沐天刑條盆亡國痏疥微情骫任無害吏無量壽憲紀小我卸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