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傳說中用 員山 靜木制的能召集萬靈的寶瑟。 晉 王嘉 《拾遺記·周穆王》:“ 員山 ,其形員也,有大林,雖疾風震地,而林木不動,以其木為瑟,故曰‘靜瑟’。”
(2).潔淨新鮮。 ********* 《迷羊》:“早晨起來……我每到這些小山中沒有人來侵犯的地方去享受靜瑟的空氣。”
“靜瑟”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和現代用例,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特定語境或文學創作。
《靜瑟》是一個中國禅宗文獻中的詞語,它意指内心的甯靜與平和。在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理念中,靜瑟代表着寂靜和安詳的狀态,同時也暗示了人們追求精神上的甯靜與内心的安定。
《靜瑟》由兩個部首組成:
整個詞語《靜瑟》總共包含10畫。
《靜瑟》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獻,可能具體的出處已難以考證,但可以确定它是在禅宗及道教思想的影響下形成的。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靜瑟」。
早期的漢字寫法多有變化,因此在古代可能存在不同的寫法。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漢字《靜瑟》的古代寫法可能為「靖謝」。
1. 他深陷憂慮之中,希望通過冥想追求内心的靜瑟。
2. 在此山靜谧的環境中,我能感受到一種靜瑟的氛圍。
1. 平靜:表示事物沒有波動和變動,安靜平和。
2. 甯靜:指人心安定,沒有外在的幹擾和紛擾。
3. 安詳:形容一個人内心平和、從容,并且顯得很有智慧。
1. 平和:用來形容人心境舒暢,沒有煩惱和紛擾。
2. 安甯:表示環境或内心的狀态,沒有嘈雜的聲音,安排有序。
3. 安祥:形容人内心安甯、祥和,時刻保持平靜。
1. 焦慮:表示内心緊張、擔憂,缺乏甯靜和平和。
2. 紛擾:指外界環境喧嚣不安,缺乏甯靜和靜觀。
3. 煩惱:表達着内心的不安和困擾,與靜瑟截然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