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身心沒有拘束。 唐 權德輿 《章敬寺百岩師碑》:“即心是佛,即色是空,師之通兮;無來無去,無縛無解,師之化兮。” 唐 白居易 《遊平泉贈晦叔》詩:“且喜身無縛,終慚鬢有絲。”
《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林》中均未收錄"無縛"作為獨立詞條。從漢語構詞法角度分析,該詞由否定副詞"無"與動詞"縛"組合而成,屬于偏正結構的動詞短語。具體釋義如下:
"無"表示否定,源自甲骨文象形字,本義為舞蹈者的持具形态,後引申為沒有、不存在的含義(《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版)。"縛"為形聲字,從糸尃聲,《玉篇》釋作"束也",本義指用繩索捆綁(《古代漢語字典》,商務印書館2021版)。二字組合可解作"沒有束縛"或"不被捆綁",引申為思想自由、行為不受拘束的狀态。
該短語在古文獻中偶見使用,如明代理學家呂坤《呻吟語》卷二:"聖賢無縛,隻在理路上行",此處"無縛"指遵循天理而達到的自在境界。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哲學讨論或文學創作,表達突破傳統束縛的意境(《近現代漢語新詞源詞典》,語文出版社2005版)。
“無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含義
指身心沒有拘束,強調自由自在的狀态。核心在于“無束縛”,即不受外界或内心的限制。
詞源與引證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權德輿《章敬寺百岩師碑》中“無來無去,無縛無解”,以及白居易《遊平泉贈晦叔》的“且喜身無縛,終慚鬓有絲”。詩句均通過“無縛”表達超脫世俗、身心自在的意境。
引申意義
在佛教語境中,“無縛”常與“無解”對應,體現禅宗“即心是佛”的思想,指擺脫執念後的通透狀态。現代用法則多形容不受規則、壓力等約束的自由感。
近反義詞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哲學讨論,如描述精神境界、生活态度等。例如:“他向往無縛的人生,遠離都市喧嚣。”
如需更詳細的古文例證或相關詩詞,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安分扁圓璧立補治采菱抄襲車箱忡怅出乎預料純善存勞大卡道高望重等級發神經風煞狗耳草雊鳴鈎斫龜蓍龜曳尾規軸國格孤妾衡峤恒時後時冱陰建同禁不過金鴉機泉朘蝕麟駒劉裕鹿女門面鋪席人俛眄米糵南山宗捏定辟惡車憩腳起栗清暑奇險儒職铩翅觞花疏镂瑣居天齊通衢瓦西裡耶夫兄弟危巅葦席項日感夢鄉議現款仙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