鈎斫的意思、鈎斫的詳細解釋
鈎斫的解釋
山水畫技法名。畫山石先鈎出輪郭、石紋,又用頭重尾輕形如斧斫的皴筆(即斧劈),表現明暗凹凸,謂之“鉤斫”。
詞語分解
- 鈎的解釋 鈎 (鈎) ō 懸挂或探取東西用的器具,形狀彎曲,頭端尖銳:鈎子。秤鈎兒。火鈎子。 形狀像鈎子的:蠍的鈎子。鈎針。 漢字筆形之一(亅、乛、乚、??、??、??、乙等)。 用鈎形物搭、挂或探取:鈎住樹枝
- 斫的解釋 斫 ó 大鋤;引申為用刀、斧等砍:斫伐。斫喪(刵 )(喻摧殘、傷害,特指因沉溺酒色而傷害身體)。 筆畫數:; 部首:斤;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鈎斫(gōu zhuó)是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山水畫中的一種重要技法術語,指兩種用筆方法“鈎”和“斫”的結合運用,主要用于表現山石的紋理、結構和質感。
一、分字釋義與技法解析
- 鈎(gōu):
- 本義:指用線條勾勒物體的輪廓或主要結構。在山水畫中,即用中鋒或側鋒筆尖畫出山石的主要外形和内部的主要結構線(如石塊的棱角、分面)。
- 作用:确定山石的基本形态和骨架,類似于繪畫中的“骨法用筆”。來源:《中國繪畫術語辭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 斫(zhuó):
- 本義:原意為用刀斧砍劈。在繪畫中引申為用筆如斧劈,側鋒下筆,筆迹闊而短,鋒芒畢露,遒勁有力。
- 技法特征:筆鋒傾斜,下筆重,收筆輕(或快提),形成一邊齊整、一邊毛糙的筆觸,形似斧頭劈砍的痕迹。
- 作用:表現山石的堅硬質感、塊面轉折和受光背光效果,強調山石的體積感和力度。來源:王伯敏《中國繪畫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二、“鈎斫”技法的結合與應用
- 操作順序:通常先“鈎”後“斫”。先用線條勾勒出山石的大體輪廓和主要結構(鈎),再用側鋒的“斫”筆法在結構線内或沿着結構線方向,劈砍出石塊的塊面、紋理和質感。
- 藝術效果:這種技法結合了線條的骨力和塊面的質感表現,能夠生動地刻畫出山石的嶙峋、堅硬、方折的特點,尤其擅長表現北方山水的雄渾剛勁之風。它是南宋院體山水畫(如馬遠、夏圭)和明代浙派繪畫中表現山石的核心技法之一。來源:郭熙《林泉高緻》(中國古代畫論經典)。
三、曆史背景與流派特征
“鈎斫”技法在五代、北宋時期已見雛形并得到發展,至南宋達到成熟和典型化。它常與“斧劈皴”這一皴法名稱緊密相連(斧劈皴即主要運用鈎斫技法形成的皴法)。該技法體現了畫家對自然山石形态的高度概括和藝術提煉,具有強烈的程式化特征和力量感。來源: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
四、引用來源
- 詞義基礎與技法解析參考:《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鈎”、“斫”及繪畫術語的解釋。
- 繪畫技法解析與應用參考:王伯敏《中國繪畫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 傳統畫論背景參考:郭熙《林泉高緻》(曆代畫論經典著作)。
- 繪畫術語與流派特征參考: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及《中國繪畫術語辭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鈎斫是中國山水畫中的傳統技法術語,其含義和特點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定義
鈎斫指通過"鈎"(勾勒輪廓)和"斫"(皴擦紋理)兩個步驟表現山石結構的技法。具體表現為:先用線條勾勒出山石的外形與紋理走向,再以斧劈皴等皴法刻畫明暗層次。
二、技法特點
-
雙重表現
- 鈎:以中鋒用筆勾畫山石輪廓及主要石紋
- 斫:側鋒運筆形成頭重尾輕的筆觸,類似斧頭劈砍痕迹,用于塑造立體感
-
皴法類型
常用斧劈皴、釘頭皴等剛勁皴法,通過筆觸疊加表現岩石的堅硬質感與光影變化。
三、曆史發展
唐代畫家王維在繼承傳統鈎斫法的基礎上,創新運用破墨技法,通過水墨渲染增強畫面層次,使山水畫從單純線描向水墨寫意過渡。這種技法演變對後世山水畫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四、藝術價值
該技法通過剛柔并濟的筆法組合,既保持造型的骨力,又營造出山石的體積感和空間感,成為傳統山水畫基礎訓練的重要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把薪助火卑躬不知端倪唱名踳缪打挾當路子丁真永草鬥方掇送法官發語分外妖娆敷化貢憤溝槽國書鼓嚴合得來河海大學胡麻火車降割驕怠賈值擊分精勤九節蒲蹶張士刻肌裡邊陵诳魯夯摩擦母老虎耐冬岐出權變麴店娶妻瓤口兒山荊釋口釋勤時因衰晚說徹堂坳薙工通用化抟空捕影望文生義違忌玮麗委屈蝸房蕪蒌粥現代主義響犀小婁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