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失時;不及時。《楚辭·賈誼<惜誓>》:“黃鵠後時而寄處兮,鴟梟群而制之。” 王逸 注:“言賢者失時,後輩亦為讒佞所排逐。” 唐 韓愈 《黃家賊事宜狀》:“争獻謀計,惟恐後時。”《金史·胡沙補傳》:“今舉大事不可後時,若俟河凍,則 遼 兵盛集來攻矣。”
(2).後來;以後。《晉書·羊祜傳》:“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當斷不斷,天與不取,豈非更事者恨於後時哉!”《百喻經·五百歡喜丸喻》:“後時彼國大曠野中有惡師子,截道 * ,斷絶王路。”
“後時”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錯過適當時機”或“延遲行動”。從構詞法分析,“後”表示時間或順序上的滞後,“時”指時機、時段,二者組合後強調因未能把握關鍵節點而産生的結果。
這一詞彙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來警示時機的重要性。例如《論語·陽貨》有“好從事而亟失時”的表述,雖未直接使用“後時”,但體現了儒家對把握時機的重視。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策林》中寫道“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通過“時過”的概念側面印證了“後時”的負面效應。
在現代漢語使用中,“後時”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哲學讨論或曆史分析領域。如北京大學《古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行動遲于恰當時間的行為狀态”,強調其與“適時”的反義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語料庫顯示,該詞在當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被“延誤”“滞後”等近義詞替代。
需注意與“後時”易混淆的詞彙:“失時”側重機會喪失的客觀結果,“後時”則更強調主觀判斷失誤帶來的時序錯位。二者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有明确區分。
“後時”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指錯過恰當的時機或行動遲緩。該義項在古代文獻中常見,例如:
表示時間上的後續階段,例如:
該詞既可指“錯失時機”(古義),也可表時間上的“後來”(較少用)。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半會鄙視不綱乘塞檮戭盜夥的定督行封底風狀更嬗桂芝黑肥虹蜺紅旆惶愧黃冶呼蘭家稅繼好疾穢金祿九野積資蠲正絕倒懇誠口順櫑鞞樂遷連錢荇李将軍列傳禮券理則陸賈分橐馬圄明令貉道末釁逆送前跋後疐諐度牆眼戎翟揉捏鋭挫望絶韶潤舌面前音輋民省耕事務搜腸汰流提及吞吃馱家妥妥望魚危逼協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