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後時的意思、後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後時的解釋

(1).失時;不及時。《楚辭·賈誼<惜誓>》:“黃鵠後時而寄處兮,鴟梟群而制之。” 王逸 注:“言賢者失時,後輩亦為讒佞所排逐。” 唐 韓愈 《黃家賊事宜狀》:“争獻謀計,惟恐後時。”《金史·胡沙補傳》:“今舉大事不可後時,若俟河凍,則 遼 兵盛集來攻矣。”

(2).後來;以後。《晉書·羊祜傳》:“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當斷不斷,天與不取,豈非更事者恨於後時哉!”《百喻經·五百歡喜丸喻》:“後時彼國大曠野中有惡師子,截道 * ,斷絶王路。”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後時”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一、失時;不及時

指錯過恰當的時機或行動遲緩。該義項在古代文獻中常見,例如:

  1. 《楚辭·賈誼》提到“黃鹄後時而寄處兮,鸱枭群而制之”,王逸注解為賢者因失時而被排擠。
  2. 唐代韓愈在《黃家賊事宜狀》中描述“争獻謀計,惟恐後時”,強調對時機的重視。
  3. 《金史·胡沙補傳》記載“今舉大事不可後時”,說明軍事行動需把握時機。

二、後來;以後

表示時間上的後續階段,例如:

  1. 《晉書·羊祜傳》中“更事者恨於後時”,指事後懊悔。
  2. 佛經《百喻經》用“後時彼國大曠野中有惡師子”描述後續發生的事件。

該詞既可指“錯失時機”(古義),也可表時間上的“後來”(較少用)。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後時》的意思

《後時》意味着時間的延後或延時。這個詞通常用來指代某件事情或事件被推遲或延遲發生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後時》的拆分部首是“彳”和“日”,其中“彳”是表示人行走的意義,而“日”則是表示時間的意義。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9。

來源和繁體

《後時》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檢索目前未能找到确切的來源信息。

同時,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後時」。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檢索目前未能找到古時候《後時》的漢字寫法信息。

例句

1. 由于天氣惡劣,比賽時間被推遲到明天的後時。

2. 老闆要求的文件原計劃今天完成,但由于技術問題,可能會拖到後時。

組詞

1. 延時:指延遲、推遲。如:他們決定延時進行會議。

2. 延遲:指推遲、拖延。如:項目的完成日期被延遲了一周。

3. 推遲:指把原定時間往後移動。如:由于變故,開會時間不得不推遲。

近義詞

1. 拖延:指推遲、延遲。如:他總是拖延着完成任務。

2. 緩慢:指行動或進展慢慢的。如:這個項目進行的速度很緩慢。

反義詞

1. 提前:指比原定時間向前或提前進行。如:他們決定提前一周開展銷售活動。

2. 即時:指立即、馬上。如:他們要求的文件需要即時的處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