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身心没有拘束。 唐 权德舆 《章敬寺百岩师碑》:“即心是佛,即色是空,师之通兮;无来无去,无缚无解,师之化兮。” 唐 白居易 《游平泉赠晦叔》诗:“且喜身无缚,终惭鬢有丝。”
《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林》中均未收录"无缚"作为独立词条。从汉语构词法角度分析,该词由否定副词"无"与动词"缚"组合而成,属于偏正结构的动词短语。具体释义如下:
"无"表示否定,源自甲骨文象形字,本义为舞蹈者的持具形态,后引申为没有、不存在的含义(《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版)。"缚"为形声字,从糸尃声,《玉篇》释作"束也",本义指用绳索捆绑(《古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2021版)。二字组合可解作"没有束缚"或"不被捆绑",引申为思想自由、行为不受拘束的状态。
该短语在古文献中偶见使用,如明代理学家吕坤《呻吟语》卷二:"圣贤无缚,只在理路上行",此处"无缚"指遵循天理而达到的自在境界。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哲学讨论或文学创作,表达突破传统束缚的意境(《近现代汉语新词源词典》,语文出版社2005版)。
“无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基本含义
指身心没有拘束,强调自由自在的状态。核心在于“无束缚”,即不受外界或内心的限制。
词源与引证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如权德舆《章敬寺百岩师碑》中“无来无去,无缚无解”,以及白居易《游平泉赠晦叔》的“且喜身无缚,终惭鬓有丝”。诗句均通过“无缚”表达超脱世俗、身心自在的意境。
引申意义
在佛教语境中,“无缚”常与“无解”对应,体现禅宗“即心是佛”的思想,指摆脱执念后的通透状态。现代用法则多形容不受规则、压力等约束的自由感。
近反义词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哲学讨论,如描述精神境界、生活态度等。例如:“他向往无缚的人生,远离都市喧嚣。”
如需更详细的古文例证或相关诗词,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安身为乐鄙冗逼天伯妃引参同脞说挡箭牌登样地梨笃簌簌渎污发魁放鹰粪洒分系頫领副食品该成高斵贵始海军衙门毁丑僭贵姣色角星缉纲棘木之下鸠槃茶谲诈拉炮联锁龙香剂楼犁騄骏迈志马力瞒然甍栋迷恋骸骨悯农内掌柜彭窑轻颿情华清偃棋声秋豪之末求托气旋乳彘山嵎松松垮垮退关托志外编无可厚非无乐无妄忧相向小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