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居之婦的自稱。 三國 魏 曹植 《七哀》詩:“君行踰十年,孤妾常獨栖。”
“孤妾”是古代文學中用于女性自稱的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孤妾”指獨居之婦的自稱,常見于古典詩文,帶有孤獨、無依的情感色彩。其中:
曹植《七哀》詩
最經典的用例出自三國魏曹植《七哀》:“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栖。” 此處“孤妾”表達了妻子因丈夫長期遠行而獨居的哀怨。
其他詩文引用
如唐代《去婦詞》“孤妾長自憐”,以及“巷中情思滿,斷絕孤妾腸”等句,均以“孤妾”強化女性孤寂、凄涼的處境。
該詞通過“孤”與“妾”的組合,既表明身份(多為妾室或地位低微的女性),又突出其孤獨無依的狀态,常用于表達思念、哀怨或身世飄零的主題,反映了古代女性在婚姻與社會中的被動境遇。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背景,可參考《七哀》詩全文或古典文學解析資料。
孤妾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孤寂、孤獨的妾室,即隻有一個妾的情況。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孤”和“妾”兩個部分。
“孤”字的部首是一,總筆畫數是3,表示獨自、單獨、寂寞的義項;
“妾”字的部首是女,總筆畫數是8,表示女性、妻子、妾室的義項。
因此,孤妾的整體詞義為:單獨、孤寂的妾室。
這個詞源于古代中國久遠的曆史,當時宮廷中的妃嫔寵妾衆多,而且位高權重的皇後、貴妃等通常擁有自己的專屬宮殿和妾室。而被迫獨自存在的妾室則被稱為孤妾。
在繁體字中,孤妾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不會有任何變化。
在古代,孤妾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基本相同。其中“孤”字的寫法口部分疊加在身部之上,妾字則由女部分疊加在奴部之上。
1. 她是皇帝的孤妾,過着寂寞的生活。
2. 梅兒,作為貴妃的孤妾,備受賞識。
組詞:孤家寡人、孤苦伶仃
近義詞:孤獨、寂寞
反義詞:衆妻争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