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龜曳尾的意思、龜曳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龜曳尾的解釋

《莊子·秋水》:“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後遂用作典故,以“龜曳尾”比喻自由自在的隱居生活。 北齊 劉晝 《新論·韬光》:“龜曳尾於 暘谷 之泥,則鑽灼之患不至。” 唐 白居易 《奉和裴令公三月上巳日遊太原龍泉憶去歲禊洛見示之作》:“鵬背負天龜曳尾,雲泥不可得同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龜曳尾”是一個源自道家思想的典故,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一、詞義解釋

該詞比喻自由自在的隱居生活,尤其強調甘于貧賤但保全自我、不受世俗束縛的狀态。如《莊子·秋水》中通過“甯生曳尾于泥塗”與“死後留骨顯貴”的對比,表達了道家推崇的自然生存哲學。

二、典故出處

出自《莊子·秋水》:

“此龜者,甯其死為留骨而貴乎?甯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
莊子借神龜甯願拖着尾巴在泥中存活,也不願被供奉于廟堂的故事,闡明“全生避害”的思想。

三、用法與延伸

  1. 文學象征:後世文人常用此典表達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如白居易詩句“鵬背負天龜曳尾,雲泥不可得同遊”(《奉和裴令公三月上巳日遊太原龍泉》),以“龜曳尾”與“鵬背天”對比,凸顯不同人生境界。
  2. 哲學内涵:強調自然無為與遠離名利,與儒家積極入世形成對照,成為道家思想的重要意象。

四、近義表達

相關詞彙如“曳尾塗中”(《莊子》原文)、“泥龜”(唐代寒山詩“不如歸去來,識取心王好。泥龜自在行,沙鷗不須掃”)等,均體現相似意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龜曳尾(guī yè wěi)是一個描述行動緩慢的成語。它由龜、曳和尾三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龜字(guī)由“龍”部和“烏”部組成,總共有十個筆畫。
- 曳字(yè)由“車”部和“巴”部組成,總共有八個筆畫。
- 尾字(wěi)由“屍”部和“毛”部組成,總共有九個筆畫。

來源:
《左傳·莊公十一年》中的一句話“曳尾于途”,形象地描述了龜行動緩慢、拖泥帶水,引申為形容人或事物行動遲緩的狀态。

繁體:
繁體的龜曳尾分别為龜曳尾。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寫法會因時代而異。然而,根據對古代文獻的研究,我們可以确定龜曳尾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即龜曳尾。

例句:
他魄力不足,總是龜曳尾,不敢邁出那一步。

組詞:
- 龜龍鱗鳳
- 曳水行舟
- 尾大不掉
- 龜縮烏集

近義詞:
- 緩慢
- 遲緩
- 行動遲緩

反義詞:
- 迅速
- 敏捷
- 快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