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衢的意思、通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衢的解釋

四通八達的道路。 漢 班昭 《東征賦》:“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徑欲從誰。” 晉 陶潛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詩:“時來苟冥會,宛轡憩通衢。” 宋 葉適 《修路疏》:“出門無礙,方是通衢;著腳不牢,未為坦道。” ********* 《過去》:“三面濱海的通衢裡,建築着許多顔色很沉郁的洋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衢(tōng q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四通八達、寬闊平坦的大道,常比喻為交通要沖或關鍵樞紐。以下從權威詞典與古籍用例角度分層解析:


一、基礎釋義

  1. 字義溯源

    “衢”本義指四向分岔的道路,《說文解字》釋:“衢,四達謂之衢”(《說文解字·行部》)。

    “通”強調暢通無阻,“通衢”即貫通四方、暢行無礙的主幹道。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通衢:四通八達的大道;大道”。

  2. 引申義

    因大道連接城鄉樞紐,衍生出關鍵通道或重要節點的抽象含義。如《漢語大詞典》釋義:“通衢,猶通途。指四通八達之路”,并強調其象征“地理位置重要,往來必經之地”。


二、古籍引證與經典用例

  1. 交通要道

    東漢班固《西都賦》:“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衢”,描寫長安城縱橫貫通的主幹道。

    唐代王勃《滕王閣序》:“星分翼轸,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瓯越”,以“通衢”喻指滕王閣所處的水陸樞紐地位。

  2. 社會隱喻

    宋代蘇轼《論河北京東盜賊狀》:“通衢廣陌,行旅如織”,借道路繁華暗喻社會昌盛。

    清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京師者,天下之通衢也”,将首都定位為政治經濟核心樞紐。


三、現代語義與權威定調

  1. 工具書定義

    《辭海》(第七版)明确:“通衢:四通八達的大路。比喻關鍵要道”,指出其具象與抽象雙重含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新華詞典》釋:“通衢:大道;暢通的道路”,強調其“連接功能”的本質屬性。

  2. 當代權威解讀

    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通衢”在現代漢語中仍保留古義,但更多用于書面語及比喻語境,如“九省通衢”(武漢)、“通衢要塞”等,突顯地理或戰略重要性。


四、語義演變與文化内涵

從“道路實體”到“樞紐象征”,“通衢”承載了中國古代交通體系與空間治理的智慧。其詞義穩定性印證了:


參考資料

  1. 許慎《說文解字》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3.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4. 班固《西都賦》,見《文選》
  5. 王勃《滕王閣序》
  6. 蘇轼《蘇轼文集》
  7.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8.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9. 《新華詞典》,商務印書館
  10.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1. 桓寬《鹽鐵論》

網絡擴展解釋

“通衢”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ōng qú,指四通八達、寬敞平坦的道路,常用于形容交通便利的重要通道。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2.詞源與文獻引用

3.例句與用法

4.近義詞與相關詞

5.現代應用與延伸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或《東征賦》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隘絶卬燥碧光産穑鄽俗城郭乘坐吹筦村鬼膽大妄為道正調集鵝掌改換門闾鈎治函生話巴戲懷火忽流渾蟲呼牛作馬瀸洳緘素監制進退雙難舊制捐複句中眼刻舟求劍控制論昆岫老貌樂和雷閃黎農羅布履曆片毛罽面折妙麗齧食女陴乾則欺绐奇儁磬控棄同即異曲蟮入股嗣德縚褐讨租甜句兒聽憑通古博今頽沲脫械問十道百象轎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