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刻。《淮南子·本經訓》:“大鐘鼎,美重器,華蟲疏鏤,以相繆紾。”《後漢書·馬融傳》:“乘輿乃以吉月之陽朔,登於疏鏤之金路。” 李賢 注:“疏鏤,謂彫鏤也。”
“疏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疏镂(shū lòu)指雕刻,尤其指在器物表面進行雕飾。該詞由“疏”和“镂”組合而成:
多用于形容鐘鼎、禮器等貴重器物表面的雕飾工藝,強調紋樣的繁複或疏密有緻。
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淮南子》《後漢書》等古籍原文,進一步了解其具體語境。
疏镂(shū lòu)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疏”和“镂”兩個字組成。
“疏”的部首是疋(pǐ),筆畫數為9,是一個表示細長的布的象形字,意為稀疏、松散。
“镂”的部首是钅(jīn),筆畫數為17,是一個表示金屬器具的形狀,意為雕刻。
整個詞語“疏镂”可以理解為精細地雕刻出稀疏松散的圖案或紋飾。它也可以用來形容文字或言辭的處理方式,指的是雕琢出凝練、精辟的意思。
“疏镂”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最早見于《易經·乾卦》中,“疏镂之宇,得其詳矣”。在古代文獻和書法中廣泛使用,形容文字行文有理有據、形象生動。
在繁體字中,“疏镂”保持了和簡體字相同的寫法。
古時候,“疏镂”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差異。然而具體的古代寫法不是很明确,沒有特定的字形和結構标準。
以下是一個使用“疏镂”一詞的例句:
- 他的書法作品用筆疏镂,别具一格,令人贊歎。
與“疏镂”相關的組詞有:精疏、雕镂、疏浚、疏密。
與“疏镂”近義詞包括:雕琢、凝練、精辟。
與“疏镂”反義詞包括:碎碎念、啰嗦、冗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