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地形)險峻狹隘。《管子·事語》:“ 秦奢 之教,不可用于危隘之國。”《戰國策·魏策三》:“伐 楚 ,道 涉而谷 ,行三十裡而攻危隘之塞,所行者甚遠,而所攻者甚難。” 三國 魏 阮籍 《元父賦》:“其城郭卑小局促,危隘不遐。”
(2).危險困厄。 宋 蘇舜欽 《上範希文書》:“以閣下領經略之權,自可往來 陝 右,進退在己, 延州 逼近賊鋒,而能舍安逸以就危隘,雖古人不逮也。”
“危隘”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地理環境險要且狹窄,多用于描述地勢特征。例如:
形容處境或局勢的艱難險惡。例如: 宋代蘇舜欽在《上範希文書》中寫道“舍安逸以就危隘”,贊揚對方主動放棄安逸選擇危險境地的品格。
補充說明: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籍或曆史文獻分析中。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引申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危隘(wēi ài)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形勢危險、險要的地方。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危”是右邊的部首(下面三個點組成),而“隘”則是左邊的部首(上部是“阝”,下部是“口”)。在漢字中,危的筆畫數是6,隘的筆畫數則是9。
危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左傳》中,原文為“陳侯處在危側隘處”。繁體字形則是“危隘”。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中,危字的上部是一個象征山峰的部分,下部則是象征人的部分,表達了站在山峰上的人感到危險的意思。而隘字的上面的部分是一個防守的營壘,下部則是一個口形,表示一個狹小的通道。
1. 他勇敢地沖過了危隘,成功地抵達目的地。
2. 這座山路非常險要,被稱為一座天然的危隘。
組詞:危險、難以、險要、崎岖
近義詞:險峻、險惡、險峭
反義詞:安全、寬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