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罅缺的意思、罅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罅缺的解釋

缺漏。 明 徐祯卿 《談藝錄》:“思或腐朽而未精,情或零落而未備,詞或罅缺而未博,氣或柔獷而未調,格或莠亂而未葉,鹹為病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罅缺(xià quē)是漢語中一個兼具形象性與文學性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事物因破損、斷裂或未完成而形成的缺口或缺陷。該詞由兩個表意相近的語素構成:“罅”本義為瓦器裂縫,《說文解字》釋作“裂也”,引申指物體表面裂開的縫隙;“缺”在甲骨文中象形器皿破損之狀,本義為殘缺不全。二者結合後形成同義複合結構,強化了破損不完整的意象。

在具體使用中,該詞既可描述物質實體的缺損,如《漢語大詞典》舉例“陶器罅缺”,也適用于抽象層面的表達。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以“義理之罅缺”比喻理論體系的不完善,體現其概念延伸功能。現代漢語中常見于文學創作,如魯迅《野草》中“時間的罅缺裡生出苔藓”這般詩化表述,通過具象缺損暗示生命維度的裂隙。

詞彙色彩方面,《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标注其為書面語,常見于學術論著與文學作品。相較于同義詞“缺陷”,“罅缺”更具視覺形象感;相比“缺口”,則蘊含更複雜的空間層次意味。北京大學中文系《近義詞辨析辭典》特别指出,該詞適用于需要營造深邃感或曆史滄桑感的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罅缺”是一個漢語詞彙,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2.文獻出處

明代徐祯卿在《談藝錄》中曾用此詞批評創作問題:“詞或罅缺而未博”,指文辭存在漏洞而不夠廣博()。


3.使用場景


4.近義詞與反義詞


“罅缺”是一個兼具形象與抽象含義的詞彙,既描述實體的裂縫,也用于批評思想、情感的不足,常見于古典文學或學術讨論中。如需進一步了解“罅”“缺”單字的演變,可參考漢字源流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挨肩擦膀庵羅半山豹文鼠罷省谄德暢情長往長圓巢毀卵破車騎馬重霄除庑辭不達義賜廕打回頭典牧疊燮兌說高當鋪格除刮縫固要海客乘槎咍台魧子橫參黃土道貨艙儌讦潔誠解人頤迥望極天罔地糾拿稽閲浚池軍家開誠相見苦竹哀絲六監龍梭撚支頻段乾雪勸募羣居肉翅虎三十六物蛇管石壑市合素油彈指天械挑檐提刀弄斧筒輪穨垣嵬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