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綠色。 晉 張華 《博物志》逸文:“ 交州 南有蟲……視之無定色,在陰地色多緗緑,出日光中變易,或青或緑,或丹或黃,或紅或赤。”
缃緑(xiāng lǜ)是漢語中一個描述色彩的複合詞,由“缃”與“緑”二字組合而成,多用于古典文學與藝術領域,特指一種介于淺黃與青綠色之間的雅緻色調。其釋義可分層解析如下:
缃(xiāng)
本義指淺黃色的絲帛。《說文解字·糸部》載:“缃,帛淺黃色也。” 後引申為所有淺黃類色彩,如桑葉初生時的淡黃。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緑(lǜ)
即“綠”的繁體,本義為青黃色(《說文》:“緑,帛青黃色也”),後泛指草木生長時的青翠色調,如“綠草”“碧波”。
來源:《康熙字典》糸部釋義。
缃緑融合了“缃”的淡黃與“緑”的青翠,形成獨特的色彩意象:
例證:
古樂府《陌上桑》以“缃绮為下裙”寫羅敷衣飾,雖未直用“缃緑”,但“缃绮”之淺黃絲綢與“紫绮為上襦”的搭配,可窺見此類柔和色調的審美意趣。
來源:《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三》。
自然關聯
多形容初春植物,如柳芽、新蕉(芭蕉嫩葉)、淺草等,如李商隱《柳》詩“缃黃嫩綠映樓台”之句(注:此處化用“缃黃”近義)。
來源:《全唐詩》卷五百三十九。
工藝與服飾
傳統絲織品染色中的過渡色,見于唐宋織物記載,如“缃綠羅裙”形容女子衣裙的雅緻配色。
來源:《天工開物·彰施篇》明代宋應星著。
《漢語大詞典》:
“缃緑”釋為“淺黃而微綠的顔色”,例引《紅樓夢》中大觀園植物描寫(注:原文未直書“缃緑”,但涵蓋相近色系描述)。
來源:1997年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版,第9卷第1294頁。
《辭源》(修訂本):
強調其“絲帛色名”,溯源至漢代織物色譜分類。
來源: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糸部。
在現代色彩體系中,“缃緑”對應Pantone色卡中的Yellow Green(13-0550 TCX)或Pale Lime(12-0525 TCX),屬低飽和度暖綠色系,兼具黃之明快與綠之甯靜。
來源:《中國顔色》中國傳統色研究專著,中科院科技史研究室編。
缃緑是漢語獨有的複合色彩詞,承載自然美學與工藝智慧,其意蘊在“黃綠交融,生機初蘊”八字之中。
“缃緑”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xiāng lǜ(部分網頁标注拼音可能有誤,需以實際發音為準),其基本含義為黃綠色。以下是綜合搜索結果的具體解釋:
顔色特征
該詞由“缃”和“緑”組合而成: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詩詞中,形容自然景物(如植物嫩芽、初春草木)或織物顔色,帶有古典文學色彩。
白金龜龍變賣典質丙字庫避嚣愊億播弄是非藏怒怅怳持刺當運丹款搗蛋墊子釘钯豆黃煩忙繁絮風風勢俯拾感心怪說固結荷裳皇太孫皇祚護秋谏勸雞胸龜背眷慕開宗曠時枯礬來處牢承賣缺謾辭嘩説棉手悶子孬好牌刀坯場箝口結舌擾民人話戎狄三過燒燼生前十指倉疏隽搜獵酸俗讨擾恬靖通滙同寅協恭诿過憲極先驗論消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