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厲兵秣馬的意思、厲兵秣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厲兵秣馬的解釋

磨利兵器,喂飽馬匹。指作好戰鬥準備。《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鄭穆公 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宋 陳亮 《酌古論三·呂蒙》:“ 孫權 克仗先烈,雄據 江東 ,舉賢任能,厲兵秣馬,以伺中國之變。”《明史·沉宸荃傳》:“都城既陷,守土臣宜皆厲兵秣馬,以報國讎。”《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上海小刀會起事本末》:“某( 李鹹池 )等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内之歸心,歃血同盟,誓清妖孽;厲兵秣馬,力掃腥膻。” 魯迅 《集外集拾遺·新的世故》:“于是嘯聚義師,厲兵秣馬,天戈直指,将以澄清天下也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厲兵秣馬”是漢語成語,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磨快兵器、喂飽戰馬,形容做好戰鬥準備。引申為事前充分準備,如考試前複習、項目啟動前籌備等場景。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春秋時期鄭國面對楚國進攻時,鄭穆公命人檢查客館,發現使者已“束載厲兵秣馬”,即整理裝備、備戰迎敵。這一典故成為成語核心來源。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用法特點
作謂語,常見于書面語。例如:

五、延伸理解
成語體現古人“居安思危”的智慧,強調充分準備對成敗的關鍵作用。在當代,廣泛用于商業、學術等領域的籌備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厲兵秣馬》的意思

《厲兵秣馬》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嚴整軍備,準備戰鬥。它形容軍隊精銳訓練,竭盡全力做好戰鬥準備。

拆分部首和筆畫

《厲兵秣馬》由廠部、秣部和馬部三個部首組成。

廠部:110筆畫;秣部:115筆畫;馬部:187筆畫。

來源

《厲兵秣馬》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中國曆史。它最早見于《戰國策·齊策一》:“厲兵秣馬,士氣甚固。”後來成為用來表達軍隊備戰狀态甚佳的成語。

繁體

《厲兵穆馬》是《厲兵秣馬》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些字的形狀與現在有所不同。

廠部曾被寫成“工”,秣部曾被寫成“111”,馬部曾被寫成“4022”。

例句

1. 制定這些戰略計劃是為了讓我們的部隊厲兵秣馬,做好應戰準備。

2. 戰争即将爆發,大家都感到緊張,大家都争分奪秒地厲兵秣馬。

組詞

1. 厲兵:形容軍隊嚴整有序。

2. 秣馬:給馬匹及時補充所需的糧食。

3. 厲兵紀律:嚴格軍紀、紀律要求。

4. 嚴陣以待:戰前采取嚴密布陣,準備迎接敵軍。

近義詞

1. 銳意進取:積極主動,努力奮鬥。

2. 磨刀霍霍:形容準備迅速,毫不懈怠。

3. 披荊斬棘:意思是冒着危險、艱難困苦前行。

反義詞

懈怠荒廢、松懈無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