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便煩 ”。亦作“ 便繁 ”。頻繁;屢次。《左傳·襄公十一年》:“樂隻君子,福祿攸同,便蕃左右,亦是帥從。” 杜預 注:“便蕃,數也。言遠人相帥來服從,便蕃然在左右。”《晉書·庾亮傳》:“階緣戚屬,累忝非服……遂隨牒展轉,便煩顯任。”《南史·顧協傳》:“自為近臣,便繁幾密,每有述製,敕前示 協 ,時輩榮之。”《舊唐書·裴度傳》:“況累承寵命,亦為便蕃,前後三度,已行此禮。” 宋 王禹偁 《三黜賦》:“叨四入掖垣,何寵祿之便蕃。”
“便蕃”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存在細微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詞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十一年》:“樂隻君子,福祿攸同,便蕃左右,亦是帥從。” 杜預注:“便蕃,數也。” 這裡的“數”即“頻繁”之意。
另有異體寫法“便煩”“便繁”,均指向同一含義。
使用場景
“便蕃”是典型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理解時需結合上下文,避免與“便利”“蕃盛”等詞混淆。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及杜預注疏。
便蕃這個詞在漢語中有着特定的意義。它形容一個人的行為舉止輕佻放蕩,不拘束,不受規矩束縛,常常用來形容言語或行動不禮貌的人。
便蕃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人、艹”,總筆畫為11畫。
便蕃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天下》一書中。莊子曾用此詞形容當時的人們的行為放縱不羁。此後,便蕃一詞逐漸被廣泛使用。
便蕃的繁體字為「便範」。
在古時候,便蕃的寫法略有不同。其古代漢字寫法為「便氛」。
1. 他的言行舉止總是便蕃,缺乏修養和禮貌。
2. 這位少年便蕃得令人讨厭,總是做出一些不合適的舉動。
1. 便捷:形容方便、快捷。
2. 蕃衍:形容草率擴展或發展。
3. 便宜:形容價格低廉或得利。
1. 放浪:形容行為放縱,不受約束。
2. 不羁:形容言行自由,不拘泥于規則。
1. 端莊:形容舉止行為得體、莊重。
2. 約束:形容受到規矩的限制、約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