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巳的意思、三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巳的解釋

即上巳。原指農曆三月第一個巳日, 魏 以後專指農曆的三月初三日。 晉 王廙 《洛都賦》:“若乃暮春嘉禊,三巳之辰,麗服靚粧,祓乎 洛 濱。” 唐 沉佺期 《三月三日梨園侍宴》詩:“九重馳道出,三巳禊堂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巳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指向中國古代的重要民俗節日——上巳節。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基本釋義

“三巳”指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古人以幹支紀日,“巳”為地支之一,“三巳”即三月上旬的巳日,是上古時期“上巳節”的原初日期。這一名稱直接源于節日的時間特征,強調其在三月且逢巳日舉行。

來源:《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東流水上”,說明三月上巳日洗濯祈福的習俗(國學網《後漢書》原文)。

二、曆史演變與節俗核心

  1. 日期固定化:魏晉後“三巳”逐漸固定在農曆三月初三,不再嚴格依賴幹支,故“三巳”亦成為“上巳節”或“三月三”的代稱。

    來源:《宋書·禮志》載“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巳也”,反映日期演變(國學網《宋書》原文)。

  2. 核心活動:
    • 祓禊(fúxì):在水邊舉行祭祀儀式,以香草沐浴祛除不祥,象征辭舊迎新。
    • 曲水流觞:文人雅士引水環曲成渠,酒杯浮流其間,停于誰前則賦詩飲酒,王羲之《蘭亭序》即誕生于此場景。

      來源:宗懔《荊楚歲時記》詳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古籍文庫鍊接)。

三、文化象征與傳承

“三巳”承載着古人順應天時、祈福消災的宇宙觀,後融入娛樂遊春、文人雅集的内涵。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即描繪唐代上巳節的盛況。現代部分少數民族仍保留“三月三”歌節等習俗,成為中華傳統節日的活态延續。

來源:《漢語大詞典》“三巳”詞條釋為“即上巳。原指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後專指三月初三”(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

四、學術界定

語言學視角中,“三巳”屬時間文化詞,其語義演變體現節日從占卜性祭祀向民俗性活動的轉化。曆史學者強調其與社祭、高禖信仰的關聯,反映早期自然崇拜與生殖崇拜的融合。

來源:王維《上巳節的文化變遷研究》(《民俗研究》2018年第3期)分析節日内涵的曆時性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

“三巳”是中國古代對傳統節日“上巳節”的一種别稱,其含義及演變如下:

  1. 基本定義
    “三巳”即“上巳”,最初指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這一名稱源于幹支紀日法,“巳”為地支之一,故稱“三巳”。

  2. 日期演變

    • 早期:以幹支紀日,每年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不固定,如三月上旬的巳日可能為初三、初四等。
    • 魏晉後:逐漸固定為農曆三月初三,成為春季節日的重要時間節點。
  3. 文獻例證
    晉代王廙在《洛都賦》中記載“暮春嘉禊,三巳之辰”,描繪了當時人們在洛水邊舉行祓禊儀式的場景;唐代沈佺期《三月三日梨園侍宴》詩中的“三巳禊堂開”也印證了這一日期的節慶活動。

  4. 節日意義
    上巳節(三巳)是古代重要的民俗節日,主要活動包括水邊祓禊(祈福消災)、踏青遊春等,後逐漸與寒食、清明等習俗融合。

别人正在浏覽...

骜然北邙行冰霾鉢袋長廊唱禮稱時寵爵稠濁雌絃達喀爾盜葬敵僞楯矛反複推敲飯丸風警風月所分析語膚庸公王貴欲涵空和唝黃浦呼抃混應濫應檢場将來濺落稽論京白梨克絲口惠而實不至寬帶逵卒雒雒沒辦法盤袅飄垡彯撆仆頓乾酵母潛寐挈家慶赉日路軟靠山妖殺喳射傷四民傥阆湯羅鐵腕題諱題說外甸亡不旋跬媟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