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上巳。原指農曆三月第一個巳日, 魏 以後專指農曆的三月初三日。 晉 王廙 《洛都賦》:“若乃暮春嘉禊,三巳之辰,麗服靚粧,祓乎 洛 濱。” 唐 沉佺期 《三月三日梨園侍宴》詩:“九重馳道出,三巳禊堂開。”
“三巳”是中國古代對傳統節日“上巳節”的一種别稱,其含義及演變如下:
基本定義
“三巳”即“上巳”,最初指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這一名稱源于幹支紀日法,“巳”為地支之一,故稱“三巳”。
日期演變
文獻例證
晉代王廙在《洛都賦》中記載“暮春嘉禊,三巳之辰”,描繪了當時人們在洛水邊舉行祓禊儀式的場景;唐代沈佺期《三月三日梨園侍宴》詩中的“三巳禊堂開”也印證了這一日期的節慶活動。
節日意義
上巳節(三巳)是古代重要的民俗節日,主要活動包括水邊祓禊(祈福消災)、踏青遊春等,後逐漸與寒食、清明等習俗融合。
《三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三十年。
《三巳》是由部首“巳”和“三”組成的,它的部首是“巳”,總共有4個筆畫。
《三巳》這個詞源于古代農曆表示時間的方法。中國古代農曆将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月又分為三個旬,每個旬又分為十天,稱為“旬子”。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旬子”就叫做“巳”,所以“巳”代表一個月的末尾時間。在古代,人們常用“三巳”來表示三個月的末尾,也就是三十年的時間。
繁體字《三巳》為「三巳」。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不同。《三巳》這個詞在古代寫作「三巳」,字形更為古樸,筆畫的順序與現代的寫法有所不同。
他從出生到現在已經生活了三巳了。
三巳持久、三巳時光、三巳之期。
三十年
三十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