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帙的意思、部帙的詳細解釋
部帙的解釋
(1).書籍的部次卷帙。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治家》:“或有狼籍幾案,分散部帙,多為童幼婢妾之所點污,風雨蟲鼠之所毀傷,實為累德。” 唐 劉知幾 《史通·自叙》:“其所讀書,多因假賃。雖部帙殘缺,篇第有遺,至於叙事之紀綱,立言之梗概,亦粗知之矣。”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讀史》:“其初各自為部帙,至 北宋 始合為一編。”
(2).篇幅;卷冊。 唐 劉知幾 《史通·斷限》:“為史之體,有若於斯,苟濫引它事,豐其部帙,以此稱博,異乎吾黨所聞。”《舊唐書·經籍志後序》:“ 後漢 蘭臺 、 石室 、 東觀 、 南宮 諸儒撰集,部帙漸增。”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取士下》:“若無所發明,纂集舊書,且是非謬亂者,如今日 趙宧光 《説文長箋》、 劉振 《識大編》之類,部帙雖繁,卻其書而遣之。”
(3).指書籍。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雜藝》:“ 晉 宋 以來,多能書者。故其時俗,遞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觀。”
詞語分解
- 部的解釋 部 ù 全體中的一份:部分(“分”讀輕聲)。外部。腹部。局部。全部。部件。部位(位置)。 機關企業按業務範圍分設的單位:*********。編輯部。部隊(軍隊)。 具有統屬關系:所部五十人。部下。部将。部屬。部首
- 帙的解釋 帙 ì 書、畫的封套,用布帛制成。 整理書籍:“書亂誰能帙,杯幹自可添”。 量詞,用于裝套的線裝書。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部帙”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釋:
-
書籍的卷冊分類
指書籍按内容或卷次進行的分類整理。例如,顔之推在《顔氏家訓》中提到“分散部帙”,強調書籍若雜亂放置易遭損毀。
-
篇幅或卷冊數量
表示書籍的篇幅規模,如《舊唐書》中“部帙漸增”描述漢代文獻逐漸豐富的過程。
-
泛指書籍本身
直接代指書籍整體,如劉知幾《史通》用“部帙殘缺”形容書籍的破損情況。
文學用法示例:
- 北齊時期多用于描述書籍管理,如“狼籍幾案,分散部帙”;
- 唐代文獻中常體現對文獻規模的評價,如“豐其部帙”指刻意增加篇幅。
該詞在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中。如需具體古籍引文或更多用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部帙》這個詞指的是"部集"或"文集",是指收集或編纂成冊的文藝作品或書籍的統稱。現在,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詞的具體信息:
- 拆分部首和筆畫:《部帙》的部首是"部",它位于左邊,具體分解為"阝"和"力"兩個部分;筆畫數為11。"帙"的部首是"巾",它位于上邊,具體分解為"幺"、"千"、"巳"和"十"四個部分;筆畫數為13。
- 來源:《部帙》一詞起源于中國古代,用于描述大量文學作品或著作的組合形式。通常,它指的是一些特定領域的作品進行彙編或輯錄,以便更加方便人們進行學習和閱讀。
- 繁體:《部帙》的繁體字為「部誌」。在繁體字中,它們保留了相同的意思,隻是書寫形式有所不同。
-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對于《部帙》而言,其古代寫法可能會有微小的差異,但其基本含義仍然相同。
- 例句:學者們研究了很多古代《部帙》的編纂工作。這些文集記錄了當時社會的種種風貌和文化底蘊。
- 組詞:《部帙》這個詞沒有常見的組詞形式。
- 近義詞:與《部帙》相近義的詞語可以是《選集》、《全集》或《文集》。這些詞語也常用來描述收集或編纂的文學作品。
- 反義詞:《單篇》可以作為《部帙》的反義詞,用來表示獨立的單個文學作品。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向我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