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台。
“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該成語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即使衰敗或遭受打擊,仍能憑借深厚根基維持一段時間,不會立即消亡。例如:舊時豪門望族雖走向沒落,但因積累的財富、人脈等資源龐大,仍能暫時保持表面繁榮()。
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曹冏的《六代論》:“故語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衆也。”。曹冏以此勸谏魏王重視宗族勢力對政權的支撐作用。後世《紅樓夢》第二回也引用此語,形容賈府雖衰敗但餘威猶存。
多用于描述社會、政治或經濟領域中根基深厚的實體衰落過程,含一定貶義。近義表達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更強調衰敗過程中的滞後性()。
提示:該成語存在“至死不僵”與“死而不僵”兩種表述,前者更貼近原始出處,後者為常見變體,語義一緻。
這個成語源自中國古代的諺語,形象地表達了一種頑強不屈的精神。它是指一種百足的蟲子,即便被砍斷一截,仍然可以繼續活動,直到死亡也不會停止。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拆分部首:白(百)、足(走)、之(介)
- 筆畫:百(6畫)、足(7畫)、之(4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醫學著作《黃帝内經》。其中有一篇叫做《金匮要略》,裡面記載了使用一種叫做千金子的蟲子來治療疾病。這種蟲子被砍斷一截後,仍能延續活動。後來這個成語就因此形象地描述了一種頑強拼搏不屈的精神。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在古時候,這個成語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最早的寫法是「百足之蠋,至死無棘」,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形式。
這個成語在句子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事物在困境中堅持不懈,毫不氣餒。例如:
- 他是一個百足之蟲,遭受了很多挫折卻從不放棄。
- 這個項目經曆了無數困難,但團隊成員都表現出了百足之蟲的精神。
- 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都會像百足之蟲一樣不屈不撓。
一些與「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有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有:
- 組詞:百折不撓、百裡挑一、蓬勃發展
- 近義詞:堅韌不拔、韌性十足、不屈不撓
- 反義詞:喪失信心、動搖不定、半途而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