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瞞上瞞下,一手遮天,隱蔽真情。 清 洪楝園 《警黃鐘》第三出:“説鄰封安然無事,那裡問環球公法,誰是誰非。他瞞天席地,不令主知。”
“瞞天席地”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án tiān xí dì,其核心含義是隱瞞實情,欺騙上下級或他人,以達到一手遮天、隱蔽真相的目的。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意義
指通過欺騙手段瞞上欺下,掩蓋事實真相。常用于形容權力者或行為者通過隱蔽信息、混淆視聽來操控局面。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出自清代洪楝園的戲曲《警黃鐘》第三出:“説鄰封安然無事,那裏問環球公法,誰是誰非。他瞞天席地,不令主知。”。
詞語結構
由“瞞天”和“席地”兩部分組成:“瞞天”指欺瞞至高無上的對象(如天或上級),“席地”則形容行為鋪天蓋地、無所顧忌。
近義詞與關聯
與“瞞上欺下”“一手遮天”“掩人耳目”等成語含義相近,均強調隱蔽真相的欺騙性行為。
語境
多用于描述權力腐敗、官場舞弊或重大事件中刻意隱瞞真相的行為。例如:
某些官員瞞天席地,掩蓋環境污染的嚴重性。
語法功能
作謂語或賓語,如:“他瞞天席地,不令主知。”。
“瞞天席地”生動刻畫了通過欺騙手段控制信息的行徑,具有鮮明的批判色彩。其出處和用法均體現了漢語成語對複雜社會行為的凝練概括。
瞞天席地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隱藏真相,欺騙他人。它常用來形容某些人故意掩蓋真相,以達到自己利益的目的。
這個成語由4個漢字組成。其中,“瞞”是由目部和皿部組成的,目部表示眼睛,皿部表示藏匿;“天”由一橫表示,意味着廣闊的天空;“席”由巾部和蘭部組成,巾部意味着蓋,蘭部表示普遍;“地”由一塊方形的土塊組成,代表地面。整個成語可以看出,一個藏在天空中,一個隱藏在地面上,形象地表示隱藏事實真相的行為。
瞞天席地這個成語最早來源于《史記·酷吏列傳》,形容了第一位酷吏莺蠱的行為,他通過種種手段隱瞞真相,欺騙天子,達到自己掌權的目的。
在繁體字中,“瞞”和“天”仍然保留相同的形狀,但“席”和“地”的字形與簡體字有所不同。
在古代漢字中,瞞的寫法有“㚇”、“㧸”等變體;天的寫法包括“氵王”、“大夫”等變體;席的寫法有“⺀坴”、“複”等變體;地的寫法有“土至”、“ク土”等變體。
以下是使用“瞞天席地”的例句:
1. 他在選舉活動中瞞天席地,最終當選為市長。
2. 這個公司瞞天席地地隱瞞了自己的財務狀況。
3. 她瞞天席地地用了一些假證據來證明自己的清白。
相關的組詞有:瞞騙、瞞報、席卷、地下。
近義詞包括:隱瞞、掩蓋、欺騙。
反義詞包括:坦誠、公開、透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