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意思、王安石的詳細解釋
王安石的解釋
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慶曆年間進士。初任知鄞縣、知常州。宋神宗時拜相,推行變法,後遭保守派反對辭相位,退居江甯(今江蘇南京)。封荊國公,卒後谥號文,世稱王荊公、王文公。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遊褒禅山記》、《答司馬谏議書》等名篇。有《臨川集》。
詞語分解
- 王的解釋 王 á 古代一國君主的稱號,現代有些國家仍用這種稱號:王國。王法。公子王孫。王朝(俹 )。 中國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王公。王侯。 一族或一類中的首領:山大王。蜂王。王牌(橋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
專業解析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結合曆史文獻權威來源,對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姓名釋義
王:姓氏,源自姬姓,為華夏上古八大姓之一,象征尊貴與權勢(《漢語大詞典》)。
安石:名取自《周易·系辭下》“安土敦乎仁,故能愛”,寓意“安定如石”,寄托修身治國之志(《宋史·王安石傳》)。
二、核心身份與成就
-
政治家·變法領袖
官至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主導熙甯變法(1069-1085年),推行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等,旨在富國強兵(《宋史·神宗本紀》)。
-
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散文雄健峭拔,詩作含蓄深沉,代表作《泊船瓜洲》《傷仲永》等,開創“王荊公體”(《中國文學史·宋代卷》)。
-
思想家·荊公新學創始人
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強調經世緻用,重釋儒家經典(《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三十四)。
三、曆史評價與影響
- 正面:梁啟超譽其為“三代下唯一完人”,改革精神影響近代維新思潮(《王安石評傳》)。
- 争議:司馬光等斥其變法“急功近利”,部分政策加重民困(《宋史·司馬光傳》)。
四、權威參考來源
- 《宋史·王安石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鍊接:https://www.zhonghuashuju.com.cn/(中華書局官網)
- 《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鍊接:https://www.hep.com.cn/(高等教育出版社官網)
- 《續資治通鑒長編》(李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鍊接:https://www.guji.com.cn/(上海古籍出版社官網)
王安石作為集政治改革、文學創作與思想創新于一身的複合型曆史人物,其名、字、號均承載儒家理想,生平實踐深刻塑造了北宋社會進程,在漢語文化語境中成為“銳意革新”的象征性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身份與官職
- 出身背景:出身地方官家庭,曆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等職,因政績顯著被宋神宗重用,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和宰相。
- 封號谥號: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後谥“文”,故又稱“王文公”。
二、政治改革
- 變法核心:推行“熙甯新政”,以富國強兵為目标,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
- 主要措施:包括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均輸法等,涉及農業、軍事、財政等領域,試圖緩解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 改革結局:因保守派(舊黨)激烈反對,兩次罷相,最終變法失敗,但其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被譽為“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
三、文學與思想
- 文學成就:散文以說理嚴謹、語言簡練著稱,代表作有《遊褒禅山記》《答司馬谏議書》;詩歌擅用典故,風格遒勁,如《梅花》《泊船瓜洲》。
- 哲學貢獻:提出“五行說”解釋宇宙生成,發展樸素唯物主義;主張“新故相除”,強調辯證法的革新觀。
四、曆史評價
歐陽修贊其文章“後來誰與子争先”,近代學者稱其變法具“近代變革特點”。他既是文學巨匠,也是争議性改革家,生平著作收錄于《臨川集》《王臨川集》等。
(注:以上内容綜合多來源信息,若需完整文獻可參考權威史料或《宋史·王安石傳》。)
别人正在浏覽...
榜笞暴蔑備用品癟煞癟煞哺饷策檄呈稿蚩妄愁盤初涼楚女真醇雅酢菜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耽好丹诏叨貼大豫舞颠番電氣燈電色敵飲二蕭諷勵俘略公車上書供斷軌文國家裁判火長檢刮檢閲靜氣玃猿句限狂狯懶猴隸僮馬劍洋滅名謀朝納聘齧啃鋭冽儒職射葉十六羅漢失制説到家送首所司粟土胎字堂布罎子陶均天香文理五湖四海五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