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罈子”。一種小口大腹的陶制容器。《儒林外史》第三一回:“ 杜少卿 叫小厮拿出一個金杯子來,又是四個玉杯,罎子裡舀出酒來喫。”《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二回:“有一個私販,專門販土,資本又不大,每次不過販一兩隻,裝在罈子裡面,封了口,粘了茶食店的招紙,當作食物之類。”
您查詢的“罎子”一詞可能存在拼寫或輸入錯誤。根據當前可查信息,以下是與“子”相關的兩個詞語解釋供參考:
槠子(zhū zǐ) 指槠樹的果實,屬殼鬥科植物。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其果實外形如槲子,外有小苞,成熟後苞裂子落。果實可煮炒食用或磨粉,分甜槠子(俗稱面槠)和苦槠子(俗稱血槠、鐵槠)兩類。
膫子(liáo zǐ) 為古代俚語中對男性生殖器的粗俗稱呼,如元代馬緻遠《嶽陽樓》中出現的用法。
若您實際想查詢的是“壇子”,則指一種口小腹大的陶制容器,常用于腌制食品或盛放液體。建議您核對原詞或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進一步解答。
罎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一種載酒、載水等液體的容器。
罎子的部首是缶,由9個筆畫組成。
罎子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早期的罎子實際上是借用自西亞一種叫做"jar"的容器。隨着漢字的發展,這個詞彙逐漸融入到漢字中,并保留至今。
罎子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壇子。
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而罎子在古代的寫法為"壇子"。
1. 他端起罎子,喝下了一口清香的女兒紅。
2. 村民們用罎子來裝取井水。
罎子沒有固定的常用組詞。
近義詞包括瓶子、壺子、缸子等,它們都指類似的容器。
反義詞的一個例子是杯子,杯子通常是較小容量的容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