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于種植谷物的土壤。《管子·地員》:“五粟之土,乾而不挌,湛而不澤,無高下,葆澤以處,是謂粟土。”
“粟土”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粟土(sù tǔ)指適宜種植谷物的土壤,屬于古代農業術語,強調土壤的肥沃性與保水能力。該詞最早見于《管子·地員》,描述其特性為“乾而不挌,湛而不澤,無高下,葆澤以處”,即土壤幹燥不闆結、濕潤不積水,能保持水分,適合農作物生長。
部分資料(如)提到“粟土”作為成語,比喻“微小的財富或地位”,但此用法未見于主流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粟土”的核心含義為適合耕種的沃土,是古代農學的重要概念。若需進一步了解《管子》中的土地分類體系,可查閱相關古籍或權威解析。
《粟土》是指從粟米中提取出的土壤或沉澱物,通常呈現為黃色或淡黃色的顆粒狀物質。
《粟土》的部首是米,拆分後的筆畫順序依次為:米(3畫)+ 土(3畫)。
《粟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它由粟(su)和土(tu)兩個字組成,取粟米之意。在繁體中,粟土的寫法仍然是「粟土」。
在古代,「粟土」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但基本上保持了「粟」和「土」兩個字的形狀。古代寫法可能會稍微簡化,并且字形更加古樸、書法之美。
1. 我們從舊房子的地闆上清理出了一些粟土。
2. 這個農場主持人用粟土來培育蔬菜。
1. 粟土坑
2. 粟土路
3. 粟土堆
4. 粟土面
1. 粟壤
2. 粟壤土
3. 粟壤沉澱
1. 瓜地
2. 茄園
3. 菜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