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車上書的意思、公車上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車上書的解釋

(1). 漢 制,吏民上書言事,均由公車令接待。上書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史記·滑稽列傳》:“ 朔 初入 長安 ,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公車令兩人共持舉其書,僅然能勝之。”

(2).指 清 末一曆史事件。公元1895年( 清 光緒 二一年)4月, 清 政府在 中 日 甲午戰争中失敗,派 李鴻章 赴 日 籤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引起全國人民的反對。是年, 康有為 在京會試,他號召各省舉人一千三百餘人聯名上 * ,提出拒籤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三項主張,震撼全國。史稱“公車上書”。 吳玉章 《從甲午戰争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一:“當時正在 北京 會試的各省舉子也紛紛集會、請願, 康有為 即曾聯絡其中的一千馀人,舉行了著名的‘公車上書’,要求拒和遷都,變法圖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公車上書是漢語詞典中收錄的一個曆史專有名詞,特指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其核心含義如下:

  1. 字面釋義

    “公車”原指漢代負責接待臣民上書或朝廷征召的官署(公車司馬令),後借指進京應試的舉人。“上書”即向皇帝呈遞奏章。因此,“公車上書”字面意為舉人群體聯名向皇帝遞交請願書。

  2. 曆史事件背景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争中戰敗,被迫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遼東半島、賠償巨款。消息傳至北京,正值科舉會試期間,各省舉人群情激憤。

  3. 事件核心内容

    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1300餘名舉人聯名起草《上今上皇帝書》,提出四項主張:

    • 拒籤《馬關條約》
    • 遷都西安以防日寇
    • 練兵強軍以固國防
    • 推行變法以圖自強

      該上書雖因清政府阻撓未能呈達光緒帝,但全文被傳抄刊發,轟動全國。

  4. 曆史意義

    此次事件标志着維新變法思想從理論走向實踐,直接推動了1898年“戊戌變法”,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以政治請願方式救國的開端,被視作中國群衆性政治運動的先聲。


權威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公車上書”一詞包含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成語演變來理解:

一、原義(漢代制度)

“公車”是漢代官署名,負責接待吏民上書或舉人進京應試。成語最早出自《史記·東方朔傳》,指士人通過公車機構向朝廷上書言事,如東方朔曾“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牍”。


二、曆史事件(清末)

特指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等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的事件:

  1. 背景:甲午戰敗後,清政府拟籤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并賠款。
  2. 行動:康有為召集1300餘名(一說603名)舉人聯名上書,提出三項主張:
    • 拒籤和約
    • 遷都抗戰
    • 變法圖強。
  3. 意義:标志着維新變法從思潮發展為政治運動,康有為由此成為維新派領袖。

三、成語含義演變

現代語境中,“公車上書”被部分來源誤釋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張貼廣告”(如),但此用法缺乏權威依據。主流解釋仍以曆史含義為主,需注意語境區分。

(注:關于舉人數量差異,不同文獻記載不一,建議參考權威史料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闆帶保家焙笙炭裱軸駁答鹁鸠不差什才實殘步塍岸崇長崇壯瘡疤觸藩羝出言有章待見打垮誕幻不經電光綢爾乃绯袍弓人館人顧諟號吟華林環駭講誨漿粥翦棘節衣縮食徑踰課易蘭芝常生兩儀僚列攣綴落堕密義鳥箭濆淖七輔窮竭齊心滌慮拳偻仁笃忍許社友石湖居士桃枭特诏梯媒亭佐晚節香縣知事宵民肖像小有清虛之天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