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策檄的意思、策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策檄的解釋

策文檄文的統稱。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文章》:“夫文章者,原出‘五經’:詔命策檄,生於《書》者也;序述論議,生於《易》者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策檄"是一個組合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兩種重要官方文書類型:"策"與"檄"。它們各自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應用場景,合稱則泛指官方發布的政令、文告或聲讨文書。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1. 策:

    • 本義:指古代君主對臣下封土授爵、任免官員或策試選拔人才(如科舉考試中的策問)時所用的文書。其内容多為政論、治國方略或具體指令。
    • 引申義:泛指謀略、計策,後特指以書面形式呈現的政論文章或官方決策文件。
    • 權威來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策"為"馬箠也",後引申為簡牍文書(因古代文書刻于竹簡)。清代段玉裁注指出"策"用于"謀略"義時,與"冊"通假,指編簡成冊的文書 。
  2. 檄:

    • 本義:古代用于征召、聲讨或曉谕的軍事文書。多用于宣戰、讨伐逆賊或通告重大軍情,強調聲威與時效性。
    • 文體特征:内容激昂,注重渲染正義性,以震懾敵人、鼓舞己方士氣。
    • 權威來源: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檄移》定義:"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必事昭而理辨,氣盛而辭斷。" 指出檄文需公開明晰、義正辭嚴 。

二、"策檄"的合用與功能

"策檄"并稱時,涵蓋以下核心含義:

  1. 官方文書的統稱:

    泛指國家或軍政機構發布的正式文件,包括政令、任免書(策)與讨伐令、通告(檄)。

  2. 政治與軍事的結合:

    "策"側重治國方略與行政指令,"檄"側重軍事動員與輿論宣傳,合稱體現古代"文武之道"的治理邏輯。

  3. 權威性與強制性:

    二者均代表官方意志,具有法律或軍事約束力,要求受衆嚴格執行或響應。


三、曆史演變與文獻例證


四、學術參考文獻

  1. 古代文獻: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 劉勰《文心雕龍》(人民文學出版社注釋本)
    • 徐堅《初學記》(中華書局影印本)
  2. 現代研究:
    • 褚斌傑《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詳析"策""檄"文體源流。
    •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态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論證書體功能與社會影響 。

通過以上分析,"策檄"作為古代行政與軍事文書的代表,深刻反映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運作機制,其定義與演變在權威辭書及史學、文學研究中均有明确界定。

網絡擴展解釋

“策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策檄(cè xí):指“策文”和“檄文”的統稱,是古代兩種官方文書的合稱。


來源與背景

  1.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文章》:“夫文章者,原出五經:诏命策檄,生于《書》者也。”
    意為古代文體源自儒家經典,其中“策檄”類文書與《尚書》關聯密切。

  2. 功能區分

    • 策:側重策略、政令,如科舉考試的“策問”或帝王诏令。
    • 檄:側重聲讨、動員,如《讨武曌檄》等著名檄文。

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策檄”一詞已較少使用,主要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描述古代公文類型或文體分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如檄文名篇),可參考《昭明文選》或《古文觀止》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搬九草鞋錢禅坐赤綠傳訊出丞楚練翠的二叔訪逮妢胡幹涉現象耕織圖光焰萬丈過世還如輝赫活字版艱患櫼栌嘉貞疥壁九廻鸠集卷藏刊潤考場恇葸老身蓮唱遼薊林道人眉耈逆施倒行女監判決披挹強音搴擥黔雷七孔生煙砌累杞慮傾佩鋭武三起身裁逝運疏闿送君松籁松粒擿伏痛飲統一戰線讬避屠酥完本文盟憲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