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檢閲的意思、檢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檢閲的解釋

1.查看。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崇真寺》:“﹝ 慧嶷 ﹞經閻羅王檢閲,以錯召放免。”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一》:“﹝ 曾魯公 ﹞得牒,審其意在譁毀。公殊不形聲色,唯命檢閲有無胎孕。”《紅樓夢》第一回:“ 空空道人 聽如此説,思忖半晌,将這《石頭記》再檢閲一遍。” 沙汀 《範老老師》:“他訂了一份日報,一份夜報,每月一冊,裝訂得很整齊。他開始擇要地浏覽下去,檢閱着從八月十二直到最近的日刊。”

2.特指高級首長親臨軍隊或群衆隊伍面前,舉行檢驗儀式。 丁玲 《縣長家庭》:“在這顯得過分寬敞的屋子裡,太多的灰色的條幅,象受檢閱的隊伍似的四方站着。”

3.官名。 宋 代設置,屬史官類,掌點校書籍。 明 清 沿襲。 明 屬翰林院, 清 在文淵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檢閲的詞典學解析

一、字義分解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檢"字本義為"查核、約束",如《說文解字》釋為"書署也",引申為審查行為;"閱"字原指"具數于門中"(《說文解字》),含清點、查看之意。兩字組合後構成并列式複合詞,強調核查與審察的雙重動作。

二、基本釋義

  1. 行政審查:指對文件、資料或事務的正式核查。例如《國務院公文處理辦法》中規定"重要文件須經主管部門檢閲後方可發布"。
  2. 軍事儀式:特指軍隊接受上級視察的禮儀性活動,如《中國人民解放軍内務條令》載"首長檢閲部隊須按規定程式實施"。
  3. 文獻查證:在學術領域指對古籍或檔案的系統考證,清代考據學家王念孫《讀書雜志》多次提及"檢閲群書以證訛誤"。

三、引申用法

現代漢語中衍生出"檢閲曆史""檢閲成果"等比喻用法,如《人民日報》社論曾用"檢閲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成就"表述階段性總結。在信息技術領域,該詞被借譯為"數據檢索與審讀",見于《計算機術語國家标準》(GB/T 5271.1-2023)。

四、典故溯源

最早可追溯至《左傳·昭公七年》"檢閲典籍"的記載,唐代孔穎達疏注"檢者,察其虛實;閲者,計其多少"。宋代《冊府元龜》卷六〇五收錄"遣使檢閲州縣倉儲",體現古代行政監察職能。

五、權威參考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
  2.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通用規範漢字表》
  3. 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
  4. 國務院辦公廳《公文處理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檢閲”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檢閲”由“檢”(檢查、查驗)和“閲”(審閱、審核)組成,核心含義為對文稿、文件等進行仔細檢查與審閱。例如《紅樓夢》中“空空道人将這《石頭記》再檢閲一遍”即為此意。

二、曆史用例

  1. 查看與審查
    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查看、核對的過程。如北魏《洛陽伽藍記》提到“經閻羅王檢閲”,宋代《能改齋漫錄》記載官員“檢閲有無胎孕”。
  2. 軍事與儀式場景
    特指高級首長對軍隊或群衆隊伍的檢驗儀式,如丁玲作品中“受檢閱的隊伍”。

三、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檢閲”主要包含兩種含義:

  1. 檢查審閱文件:如查閱資料、核對文稿。
  2. 儀式性檢驗:如國慶閱兵、大型活動中的檢閱儀式。

四、其他含義

曆史上“檢閲”還曾作為官名,宋代設此職掌管書籍校勘,明清沿襲,屬翰林院或文淵閣。

五、相關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閲”字的結構與演變,可參考康熙字典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辯識碧衣女子材識草廬曹署長餘潮熱趁趕澄正道宮道具抵宿二副飛遁負冒複書功利主義句當歸袖鬼揶揄過不的慧水剪絶警發敬恪金輿擠入廄驺沮抑老冤靈洞履冰狐杪忽抹子木連理齧臂敲門鋭兵傻大個兒砂鍋砸蒜升拔世年市釀食蓱束棄松煤汰擇鬀發庭廟聽允痛定頹老文明文戰吳回無名之璞烏陽纖豔骁壺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