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橐筆的意思、橐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橐筆的解釋

亦作“槖筆”。古代書史小吏,手持囊橐,簪筆于頭,侍立于帝王大臣左右,以備隨時記事,稱作持橐簪筆,簡稱“橐筆”。語本《漢書·趙充國傳》:“ 卬 家将軍以為 安世 本持橐簪筆事 孝武帝 數十年。” 顔師古 注引 張晏 曰:“橐,契囊也。近臣負橐簪筆,從備顧問,或有所紀也。” 元 馬祖常 《奏對興聖殿後》詩:“侍臣橐筆皆鵷鳳,禦士櫜弓盡虎羆。”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自 澱園 被毀,昔日天潢授簡之區, 鄒 枚 橐筆之舍,瑤瓦芝楣,鞠為茂草。”後亦以指文士的筆墨耕耘。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 明 以來之文臣不為公侯,必待艱難考試乃得青衿,百人橐筆僅一登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橐筆”是一個漢語古典詞彙,本義指古代文士隨身攜帶的筆和書囊,後引申為從事文書、著述或幕僚職業的代稱。據《漢語大詞典》解釋,“橐”為盛物之囊,“筆”指書寫工具,合稱喻指以筆墨謀生的職業狀态。《辭源》進一步說明,該詞多見于明清文獻,常形容幕僚、書記等職業文人“挾持筆墨,奔走官府”的工作形态。

從詞義演變角度看:

  1. 工具本義:漢代學者服虔注《左傳》時已用“橐筆”指代史官載筆隨行的職業裝備,《漢書·趙充國傳》顔師古注稱“橐,所以盛書也”。
  2. 職業象征:清代顧炎武《日知錄》載“今之胥吏,古之橐筆之士”,印證其發展為文書職業的代稱。
  3. 文學意象:龔自珍《己亥雜詩》有“橐筆江湖二十年”之句,突顯文人漂泊著述的生涯狀态。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文學創作領域。權威典籍如《中國曆史大辭典》将其歸入“職官類”詞彙,強調其與古代幕府制度的關聯性。

網絡擴展解釋

“橐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本義
    指古代書史小吏的職責形态。他們手持囊橐(裝文書工具的袋子),将筆簪插在頭上,侍立于帝王或大臣身側,隨時準備記錄事件或文書。這一說法源自《漢書·趙充國傳》的記載,張晏注釋提到“橐”為契囊,近臣負橐簪筆以備顧問。

  2. 引申義
    後逐漸演變為對文士筆墨生涯的泛稱,尤其指代文人通過寫作謀生的狀态。例如清代康有為在《大同書》中寫道:“百人橐筆,僅一登科”,即用此詞形容科舉考試中衆多文人的競争。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媪妪襃德悲烹狗彪列不丁點兒柴潁長制創口垂愛楚骓酢酒存車處等比級數冬底兜風斷折都市法誅撫集購置館饩黑潦闳粹護符誨喻加估蛣蟩祭哜季鹹老虎鉗磊落不覊李代桃僵六印龍躍虎踞樓舍履繩麻木不仁蟊螟蕄蕄門衰祚薄靡匜末失偶詞畔宮辟支果撲旂青漚奇挺髯士紹繼設穽受嬗首原夙仇踏損吐決徒語吓噤小棹犀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