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槖筆”。古代書史小吏,手持囊橐,簪筆于頭,侍立于帝王大臣左右,以備隨時記事,稱作持橐簪筆,簡稱“橐筆”。語本《漢書·趙充國傳》:“ 卬 家将軍以為 安世 本持橐簪筆事 孝武帝 數十年。” 顔師古 注引 張晏 曰:“橐,契囊也。近臣負橐簪筆,從備顧問,或有所紀也。” 元 馬祖常 《奏對興聖殿後》詩:“侍臣橐筆皆鵷鳳,禦士櫜弓盡虎羆。”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自 澱園 被毀,昔日天潢授簡之區, 鄒 枚 橐筆之舍,瑤瓦芝楣,鞠為茂草。”後亦以指文士的筆墨耕耘。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 明 以來之文臣不為公侯,必待艱難考試乃得青衿,百人橐筆僅一登科。”
“橐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本義
指古代書史小吏的職責形态。他們手持囊橐(裝文書工具的袋子),将筆簪插在頭上,侍立于帝王或大臣身側,隨時準備記錄事件或文書。這一說法源自《漢書·趙充國傳》的記載,張晏注釋提到“橐”為契囊,近臣負橐簪筆以備顧問。
引申義
後逐漸演變為對文士筆墨生涯的泛稱,尤其指代文人通過寫作謀生的狀态。例如清代康有為在《大同書》中寫道:“百人橐筆,僅一登科”,即用此詞形容科舉考試中衆多文人的競争。
補充說明:
橐筆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書寫工具”。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木字旁“木”和筆劃“筆”。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和繁體字中的寫法稍有不同。
橐筆的部首是木字旁“木”,它表示與樹木有關的意思。橐筆的總筆畫數是11畫,從“木”部向下延伸的筆畫是4畫,而從中間部分向上的筆畫是7畫。
橐筆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時候,當時的人們使用橐筆來書寫。橐,指的是背橐子的人,橐子則是背在肩膀上用于攜帶物品的一種工具。後來,人們将攜帶書寫工具進行了簡化,稱之為橐筆。
橐筆的繁體字是篰筆,它在形狀上與簡化字略有不同。篰筆中的篰是指竹的一種形态,表現出了古人用竹制作筆杆的特點。
古代漢字對于橐筆的寫法有所不同。其中一種寫法是“橐”字上方添加一個“木”部,在“木”的右邊加上兩個一點表示筆劃,并且在“木”的下方加上兩個撇表示筆尖。另一種寫法是在“橐”字上方的“木”部右邊加一個點表示筆劃,并且在“木”的下方加上兩個橫按照筆尖的形狀書寫。
1. 他拿起橐筆,在紙上輕輕地寫下了幾個字。
2. 橐筆的筆尖非常鋒利,書寫起來很順暢。
3. 她喜歡用橐筆寫字,覺得比用鋼筆更有質感。
組詞:橐筆盒、橐筆袋、橐筆架、橐筆畫、橐筆字。
近義詞:毛筆、字畫筆。
反義詞:鉛筆、鋼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