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超逸雄奇。 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緒論外編》:“至若 涇陽 先生,以龍躍虎踞之才,左宜右有,隨手合轍,意至而詞隨,更不勞其揀擇。非讀書見道者,未許涉其津涘。”
“龍躍虎踞”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lóng yuè hǔ jù,其核心含義是比喻超逸雄奇,常用于形容才華、氣勢或風格的不凡與卓越。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意象
成語結合“龍躍”與“虎踞”兩種意象:
引申含義
多用于形容文采、才能或藝術創作的非凡境界,強調既有飄逸灑脫的才思,又有雄渾厚重的底蘊。
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清代學者王夫之的《夕堂永日緒論外編》:
“至若泾陽先生,以龍躍虎踞之才,左宜右有,隨手合轍,意至而詞隨……”
此處以“龍躍虎踞”贊譽泾陽先生的才華縱橫、揮灑自如。
語法功能
通常作賓語或定語,用于比喻句,如:“他的書法作品堪稱龍躍虎踞,令人歎服”。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用例或曆史演變,可查閱《夕堂永日緒論外編》原文或相關文學評析。
《龍躍虎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龍騰虎躍,形容氣勢雄偉、威武的樣子。
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龍”、“虎”,筆畫分别是5畫、6畫。《龍躍虎踞》的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和文化象征,龍代表着權力、權威、吉祥,而虎則象征勇猛、力量。
在繁體字中,《龍躍虎踞》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龍躍虎踞》這個成語的基本意義和形象沒有發生變化。
例句:
他的演講真是龍躍虎踞,振聾發聩。
組詞:龍飛鳳舞、虎嘯龍吟、躍然紙上。
近義詞:龍騰虎躍、氣勢磅礴、聲勢浩大。
反義詞:平平淡淡、無聊透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