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搖。《禮記·玉藻》:“疾趨則欲發,而手足毋移。” 漢 鄭玄 注:“移之言靡匜也,毋移欲其直且正。” 孔穎達 疏:“移,謂靡匜動搖也。”一本作“ 靡迆 ”。
“靡匜”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極低。根據現有資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拼音為mí yí,指“動搖”的狀态。在《禮記·玉藻》的注釋中,鄭玄将“移”解釋為“靡匜”,強調行走時身體需保持端正、不晃動。
古籍引證
漢代學者鄭玄注《禮記·玉藻》提到:“毋移欲其直且正”,孔穎達進一步疏解為“移,即靡匜,指肢體動搖”。此詞用于描述古人禮儀中對儀态的要求,需避免身體搖擺或歪斜。
字形與結構
注意事項
該詞在古籍中存在版本差異,部分文獻寫作“靡迆”(mí yí),可能與“靡匜”同義或形近而訛。建議結合《禮記》原文及《說文解字》等工具書深入考據。
由于該詞罕用且釋義存疑,若需精确理解,可參考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或現代《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靡匜》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表示無定形,沒有規律,不可捉摸的意思。在這個詞中,靡指的是沒有形狀或規律,匜指的是盛水或食物的容器。
《靡匜》是由革部和匚部組成。靡的拆分部首是革,它的筆畫數為9;匜的拆分部首是匚,它的筆畫數為5。
《靡匜》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周南·關雎》中:靡匜之慮靡匜之憂。
在繁體字中,靡匜的寫法為「靡匜」。
在古時候,靡和匜的寫法稍有不同。靡在古代寫作「迷」,匜在古代寫作「缾」。因此,靡匜在古代寫作「迷缾」。
1. 他的畫風總是靡匜不定,讓人捉摸不透。
2. 這個問題的答案靡匜而不可知。
靡匜的相關詞語:
靡匜的近義詞是:
靡匜的反義詞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