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設阱 ”。設置陷阱。《孔子家語·五刑》:“不豫塞其源而輙繩之以刑,是謂為民設穽而陷之。”比喻用計謀坑害人。 清 餘懷 《闆橋雜記·雅遊》:“迨夫士也色荒,女兮情倦,忽裘敝而金盡,亦遂歡寡而愁殷,雖設阱者之恆情,實冶遊者所深戒也。” 清 唐孫華 《贈夏重》詩:“對譚語設穽,默坐心藏械。”
“設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解釋
“穽”同“阱”,指陷阱。因此“設穽”字面意為設置陷阱,例如捕捉野獸的機關。此用法可見于《孔子家語·五刑》:“不豫塞其源而辄繩之以刑,是謂為民設穽而陷之”,強調通過陷阱來約束行為。
二、比喻意義
在文學及曆史語境中,該詞常引申為用計謀坑害他人。例如:
三、詞源與變體
“設穽”亦寫作“設阱”,拼音均為shè jǐng,注音為ㄕㄜˋ ㄐㄧㄥˇ(參考漢典權威釋義)。其核心含義始終圍繞“陷阱”展開,既有實際用途,亦含道德批判色彩。
《設穽》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設置圈套、陷阱”。它表示設計一個陷阱或圈套,用來捕捉或誘導别人。
《設穽》的部首是“戈”和“穴”,它們分别位于左右兩邊。這個字總共有11個筆畫。
《設穽》是由戰國時期的楚人所創造的,是古代楚國人用于蠱惑敵人、讓對方掉入陷阱的詞語。它的繁體字寫法為「設經」。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設穽》的古代寫法略有差異,就是添加了一點旁邊的撇角,構成了類似“千”的形狀。這樣的寫法可以在古文獻中找到。
1. 他巧妙地設了一個穽執,成功地捕獲了那個逃犯。
2. 被人設穽了的人常常會陷入困境。
組詞:設局、設伏、設圈、穽坑。
近義詞:設置、布局、籌劃。
反義詞:坦誠、相助、解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