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褒德”。頌揚德行。《漢書·武帝紀》:“夫本仁祖義,襃德祿賢,勸善刑暴,五帝三王所繇昌也。” 唐 白居易 《李愬等鹹賜爵一級制》:“封爵之設,在乎賞勸,有以褒德,有以序勤:聳善興功,實由茲道。” 清 朱琦 《書歐陽永叔答尹師魯書後》:“吾觀自古聖人褒德録賢,而《論語》所記,如 吳太伯 、 微子 、 比幹 、 伯夷 、 柳下惠 之屬,詳矣。”
“襃德”是“褒德”的異體寫法,其規範詞形為“褒德”。該詞為古漢語複合詞,由“褒”(bāo)與“德”組成,讀音為bāo dé。在漢語詞彙體系中,“褒”本義指衣襟寬大,引申為贊美、嘉獎,《說文解字》釋“褒,衣博裾也”;“德”指道德、品行,《廣雅》注“德,得也,謂得事宜也”。二字合稱最早見于《漢書·武帝紀》:“其令祠官襃德祿功”,指表彰有德行者。
從語義結構分析,“褒德”屬于動賓式合成詞,核心含義為“褒揚德行”,常用于古代文獻記載君主對忠臣賢士的嘉獎。如《後漢書·陳忠傳》載:“褒德錄善,帝王之常務”,強調這是帝王治理國家的重要事務。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用,但在研究古代典章制度、禮儀文化時仍具重要語料價值。
權威文獻來源可參考:
“襃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拼音為bāodé,意為頌揚德行。該詞由“襃”(同“褒”,意為贊美)和“德”(德行、品德)組合而成,強調對高尚品德的贊揚。
古籍記載:
詞義延伸:
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參考《漢書》《說文解字》等權威古籍或專業辭書。
拔救便黠裁月镂雲參寮焯耀癡濁詞組麤縱膽小怕事到的短柱體兒童團鲋隅故識喉鳴荒絶互不侵犯條約惠愛回遑回陸貨泉加固賈利江嶼見微知着檵木進飲酒蟹捐納開口椒梁棧逦遞淩煙閣劉根禮飨綠林大盜冒疾昧信面子話密告内侮甯便偏稗丕時翹足引領起除棄日人樣鰕胊梢梢折受手镯酸漿草歲紀鐵布通确豚蹄穰田枉曲直湊溫溫然相反相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