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老的婦女。《北史·邢邵傳》:“及代,吏人父老及媪嫗,皆遠相攀追,號泣不絶。”
“媪妪”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年長的女性。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與發音
“媪妪”讀作ǎo yù,由“媪”和“妪”兩個漢字組成,均指老年婦女。其中,“媪”特指年長女性,常見于古代文獻;“妪”則是對老年婦人的通稱,兩者組合後強調年齡與性别特征。
2. 詳細釋義與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作品中,表示對老年婦女的尊稱或客觀描述,常帶有對長者經驗與智慧的敬意。例如《北史·邢邵傳》中“媪妪皆遠相攀追”,即通過此詞體現百姓對官員的依戀。
3. 常見誤讀與辨析
4. 曆史淵源與文學形象
“媪”字可追溯至甲骨文,原義為“衰老的女人”;“妪”則常見于古代詩文,如溫庭筠《題賀知章故居》中的“老媪寳藳草”。兩者組合後,常被用于刻畫慈祥、智慧或飽經風霜的女性形象。
5. 近義詞與延伸用法
近義詞包括“老婦”“村妪”等,反義詞則無明确對應。需注意,“媪妪”在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仿古語境。
若需進一步了解字形演變或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典籍。
《媪妪》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已經年老的女性,特指德高望重的年長女性。
《媪妪》的部首是“女”,左邊的部分表示女性,右邊的部分通假符“丸”表示此字的諧音。
《媪妪》共有11畫。
《媪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詩經·唐風·媪妪》一篇中。在古代,媪妪一詞用來稱呼德高望重的年長女性,有着崇高的社會地位。
《媪妪》的繁體字為「嫂嫂」。
在古代,媪妪的寫法與現代稍有差異,字形上多采用「媪」和「妪」,意義相同。
1. 這位媪妪是我們村裡最受尊敬的長者。
2. 她是一位年過七旬的媪妪,卻依然精力充沛。
1. 媪妪的近義詞:老人、長者
2. 媪妪的反義詞:少女、年輕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