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護符的意思、護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護符的解釋

即護身符。 清 林則徐 《燒毀匪船以斷接濟折》:“度其頑抗之意,妄誇礮利船堅,各夷舶恃為護符。” 梁啟超 《論民族競争之大勢》:“不見夫内地商賈,欲得優等之權利者,則懸他國旗牌以作護符乎!” 陳白塵 《大風歌》第一幕第四場:“但她如今罪惡未彰,又處處以皇帝為護符,遂使我等對她無從下手,也下不得手!”參見“ 護身符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護符(hù f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被認為具有驅邪避災、保佑平安作用的小型物品或符號。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背景及現代應用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典釋義

  1. 基本定義

    指舊時道教、佛教或民間信仰中用于隨身佩戴、懸挂或張貼的符箓、圖形或物品,傳統認為可抵禦災禍、邪祟,帶來平安吉祥。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護符”的釋義強調其“迷信的人認為可以驅邪避災的符號或物品”。

  2. 字義拆解

    • 護:保護、防衛(如“守護”“護衛”);
    • 符:符節、符箓,古代指憑證或具有神秘力量的圖形文字。

      二字組合凸顯“通過特定符號實現保護”的功能屬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将“符”釋為“道士所畫的一種圖形或線條,迷信者認為可驅使鬼神”。


二、文化内涵與形式

  1. 宗教與民俗載體

    • 道教符箓:朱砂繪制的符文,常見于黃紙、木牌或布帛,如“五雷符”“平安符”;
    • 佛教咒語:梵文經咒(如“六字真言”)刻于金屬片、石材制成護身符;
    • 民間物件:銅錢、獸骨、玉石等天然物經儀式賦予“護佑”意義。
  2. 象征性功能

    護符本質是心理慰藉的物化體現,反映古人對未知風險的敬畏及對掌控命運的渴望。例如《抱樸子》載:“入山佩黃神越章之印,可避虎狼”,體現護符在特定場景中的文化心理需求。


三、現代引申與使用

  1. 廣義化應用

    詞義擴展至象征保護或寄托美好願望的事物,如:

    • “母愛是孩子的護符”(比喻情感庇護);
    • “法律是公民權利的護符”(喻制度保障)。
  2. 流行文化中的延續

    在遊戲、文學中常作為道具出現(如《哈利·波特》中的“守護神咒”),延續其“抵禦危險”的原始意象。


四、權威文獻參考

(注:因平台限制無法提供直接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官網或學術數據庫檢索上述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護符,又名護身符,是一種具有特殊象征意義的物品或符咒,主要用于驅邪避災、祈求平安。以下從多個維度進行解釋:

  1. 基本定義與功能
    護符通常由術士、宗教人士繪制或制作,包含符咒、神秘圖案等元素,被認為能通過超自然力量保護佩戴者免受鬼怪侵擾或災難威脅。其核心功能是“依憑力量保護身體性命”,常見形式包括紙質符咒、飾品或刻有特殊符號的物件。

  2. 宗教與文化背景

    • 在藏族等少數民族文化中,護符形式多樣,例如經文布條、金屬挂件等,既用于日常防護,也與特定宗教儀式結合。
    • 西方文化中類似概念如基督教的聖牌、凱爾特文化中的護身符(如大鐮刀符號),均承載信仰意義。
  3. 比喻與引申含義
    護符可比喻為“能免除困苦的人或事物”。例如清代文獻中提及外國船隻以堅船利炮為“護符”,暗指其作為依仗的工具;日常生活中,家人、朋友也可能成為情感層面的“護符”。

  4. 實際應用與争議
    曆史上護符常被用于軍事、外交場景(如清廷對抗外敵時提及“護符”象征),也存在被濫用的情況,如教民借宗教身份作惡。現代社會中,護符更多作為文化符號或心理寄托存在。

示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護符的文化差異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典、宗教研究等權威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般弄才名吃一塹楮幅寸度斷山惡積禍盈二駕繁侈反且風眩概述高契公同勾死人鈎子歸去來子故壤鶴怨黃幡兼紫假牙節節勝利竭蹶金池金絲猿計無所施極卒決定決議軍曹萊畝魯夫倮葬茅坑廟碑模拓鑷鬓弄玄虛努膊賠饷強直自遂青泥坂區區之心趣造柔紅聖祖神解石棉瓦笥笈條禁遺金危言危行無愁天子無憂洞閑譚憲秩邪睇習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