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履繩的意思、履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履繩的解釋

謂踐行直道。《文子·上德》:“步於林者,不得直道;行於險者,不得履繩。”《淮南子·主術訓》:“是故能進退履繩而旋曲中規,取道緻遠而氣力有餘,誠得其術也。” 高誘 注:“繩,直正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履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行走于繩索之上,常用于描述古代雜技中的走索技藝,或引申為在危險境地中保持平衡、秉持正直之道的行為。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典籍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本義:走繩索

    指古代百戲中的走索表演,即今雜技“走鋼絲”。《漢語大詞典》釋為:“行走于繩索之上”,源于古代宮廷與民間的技藝展示。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典網)

  2. 引申義:行中正之道

    以“繩”喻道德準則或法度,“履繩”象征恪守正道、不偏不倚。《莊子·馬蹄》以“履繩”形容行為正直:“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鈎,直者應繩”,此處“應繩”與“履繩”意近。

    來源:《莊子集釋》(中華書局)


二、典籍用例

  1. 《列子·說符》

    “昔有宋人,巧為繩技,履繩如夷”,描述走索者技藝高超,行走繩索如履平地。

    來源:《列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 《後漢書·禮儀志》

    記載漢代宮廷慶典“作九賓散樂,含利化車,履繩吐火”,将“履繩”列為百戲表演之一。

    來源:《後漢書》(國學網)


三、文化内涵

“履繩”融合了技藝與哲理: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2. 郭慶藩. 《莊子集釋》[M]. 中華書局, 1961.
  3. 楊伯峻. 《列子集釋》[M]. 中華書局, 1979.
  4. 範晔. 《後漢書》[M]. 中華書局, 1965.
  5. 鄭玄注, 孔穎達疏. 《禮記正義》[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網絡擴展解釋

“履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解釋

“履繩”字面意為“踐行直道”,其中“履”指行走、實踐,“繩”象征正直的标準()。該詞強調遵循正直的原則行事,如《淮南子·主術訓》所述:“進退履繩而旋曲中規”,比喻行動既符合規範又能靈活變通。

二、出處與典故

  1. 古典文獻:最早見于《文子·上德》與《淮南子》,如“行於險者,不得履繩”,說明在險境中難以保持正直()。
  2. 引申比喻:後衍生為成語,比喻遵守規矩、不越界,常用于形容恪守紀律的行為()。

三、相關擴展

四、注意事項

部分網頁提到該詞與《史記·李斯列傳》相關,但主流文獻中未明确記載此出處,建議以《文子》《淮南子》為主要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搬運作用襃拂奔勞扁桃體炎并州器必由之路駁轹不問鸱蹲垂絲海棠刺孔淡不淡倒把盜兵獨用鵝胰惡月泛萍浮梗飛書分地鳳雞風嬌風積作用豐韻負鼎肐膊工件懷鉛環合歡休架閣庫嘉耗潔持軍幕阃台惏悷療憂靈居流石留種爐鞴米麴末僚摩研懦愚清茶衾褥傷别睒閃踏道貪貨通南徹北托名柁師甕羹寤懷舞天香粉相問欣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