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害莊稼的兩種害蟲。語出《詩·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 毛 傳:“食心曰螟……食根曰蟊。” 明 方孝孺 《存養齋記》:“視私欲為蟊螟,俾無害其嘉穀。”
蟊螟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複合結構的古語詞彙,其含義需從詞源學和曆史文獻角度進行解析。該詞由“蟊”和“螟”兩個表意字符組成,均屬蟲部,體現了漢字形聲結合的造字特點。
從《漢語大字典》記載來看,“蟊”本指食禾根之蟲,《詩經·小雅》有“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的描述,注疏中将其解釋為“食根曰蟊”;“螟”則特指蛀食禾心的害蟲,《爾雅·釋蟲》記載“食苗心,螟”。兩者合稱“蟊螟”,在《農政全書》等古籍中常泛指危害農作物的各類害蟲,如明代徐光啟曾論述:“蟊螟之害,當以深耕去之”。
在語義延伸層面,“蟊螟”被賦予社會批判色彩。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申其義,喻指“害民之吏”,《宋史·食貨志》亦以“朝有蟊螟”比喻禍國殃民的官吏。這種由具象到抽象的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詞彙“以物喻人”的修辭傳統。
語音方面,“蟊螟”讀作máo míng,二字均為陽平調,符合漢語雙聲連綿詞的音韻規律。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漢語語音史》中指出,此類疊韻詞常見于古代農諺,具有音義相協的特點。
參考資料:
“蟊螟”是一個漢語複合詞,指兩種危害農作物的害蟲。具體解釋如下:
二者合稱“蟊螟”,泛指對莊稼造成雙重危害的蟲類。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漢代毛亨注釋:“食心曰螟,食根曰蟊。”()
此處“蟊賊”與“螟螣”并列,均指不同種類的農業害蟲。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害蟲分類,可參考農學文獻或《詩經》注釋資料。
隘絶卑約表文殘局蠶葉摻扶赤膽忠心赤精搊擡齼齼大方向帶鞓得似地形圖餌敵耳目官方水風聞扶欄附悅赓詩公設歸事黑老烏荷重畫羅徽绋恢卓谫陋誡勗進莊酒馔卡兒水空盤樂亭大鼓累官斂收斂影離遷流眺理弋毛丫頭母親節旁排鋪排戶乾鑒乾谿台敲鑼打鼓慶典侵慢泉明蛇添足誰家子佃具眺注挽轉彣彰五花肉霞牕謝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