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害莊稼的兩種害蟲。語出《詩·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 毛 傳:“食心曰螟……食根曰蟊。” 明 方孝孺 《存養齋記》:“視私欲為蟊螟,俾無害其嘉穀。”
“蟊螟”是一個漢語複合詞,指兩種危害農作物的害蟲。具體解釋如下:
二者合稱“蟊螟”,泛指對莊稼造成雙重危害的蟲類。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漢代毛亨注釋:“食心曰螟,食根曰蟊。”()
此處“蟊賊”與“螟螣”并列,均指不同種類的農業害蟲。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害蟲分類,可參考農學文獻或《詩經》注釋資料。
蟊螟(máo míng),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其中,“蟊”是由蟲部和貌部組成,表示昆蟲的意思;“螟”字由蟲部和冥部構成,代表蛾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蟊螟的部首有兩個,分别是“蟲”和“貌”或“冥”,其中“蟲”部稱為蟲部首,而“貌”和“冥”部則沒有特定的部首名稱。
來源:蟊螟一詞最早出現于《說文解字》一書中,書中記載蟊螟是指某種害蟲。它一般出現在稻田中,以噬食稻谷為生。
繁體:蟊螟的繁體字為「蟊蟁」。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蟊螟的寫法可能與現代不太一樣。例如,清代《康熙字典》中将蟊螟寫作「蟊蟁」;而宋代《多寶塔碑》中寫作「蟊蠓」。
例句:蟊螟害蟲給農民的莊稼帶來了很大的損失。
組詞:蟊螟防治、蟊螟群體、蟊螟災害。
近義詞:稻虱、稻縱卷葉螟。
反義詞:益蟲、害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