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小乘二果之一。系通過緣覺乘修得的正果。後用以比喻詩歌中成就較低者。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辯》:“論詩如論禪, 漢 、 魏 、 晉 與盛 唐 之詩,則第一義也。 大曆 以還之詩,則小乘禪也,已落第二義矣。晚 唐 之詩,則聲聞、辟支果也。” 清 錢謙益 《<唐詩英華>序》:“ 嚴氏 以禪喻詩,無知妄論,謂 漢 、 魏 、盛 唐 為第一義, 大曆 為小乘禪,晚 唐 為聲聞、辟支果,不知聲聞、辟支即小乘也。”
“辟支果”是一個佛教術語,後延伸至文學批評領域,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定義
指小乘佛教修行的第二果位,屬于“緣覺乘”所證悟的正果。修行者通過觀察十二因緣等自然現象覺悟,但未達到最高層次的佛果。
修行層次
小乘佛教将果位分為四階,辟支果(即“一來果”)位列第二,高于初果“預流果”,低于三果“不還果”和四果“阿羅漢果”。
宋代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辯》中,以禅喻詩,将“辟支果”借指詩歌成就較低的層次: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果位體系或嚴羽詩論,可查閱《阿含經》或《滄浪詩話》原文。
辟支果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辟”和“支果”兩個字組成。
辟:由“⽯”(石)和“⻏”(力量)兩個部首組成,共5個筆畫。
支:由“⽊”(木)和“⽀”(擔架)兩個部首組成,共4個筆畫。
果:由“⽊”(木)和“果”(果實)兩個部首組成,共8個筆畫。
辟支果源自《莊子·人間世》:“菽斯誦詩,二人之辯辟支果于古者也,奚足以進于今也?”其中辟支果形容古代人們争論和辯論的方式。在繁體字中,“果”部分為“菓”。
古代寫作“辟支果”的字形和今天稍有不同。在篆書中,辟支果的寫法更加簡化,整體形狀更為方正。
1. 在學術讨論會上,專家們就這一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辟支果。
2. 他們兩個人争論了整整一夜,仍未能就這個問題達成共識,隻是辟支果了一番。
辟謠、辟邪、支離破碎、果斷、果實累累
争論、争辯、讨論、辯論、争執
一言堂、沒有争論的、達成共識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