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麻木不仁的意思、麻木不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麻木不仁的解釋

[unconcerned; apathetic;benumbed;insensate] 麻痹無知覺。比喻人對自身以外的事物漠不關心或反應遲鈍

怎麼能麻木不仁地蹉跎終生

詳細解釋

(1).神經系統的病态之一。肢體發麻,沒有感覺。 明 薛己 《薛氏醫案·疠瘍機要》:“一曰皮死麻木不仁,二曰肉死針刺不痛。” 清 譚嗣同 《以太說》:“疾痛疴癢,一觸即知。其機極靈,其傳至速。不靈不速時,曰麻木不仁。”

(2).比喻人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或沒有感情。《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天下作女孩兒的,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外,是個女兒便有個女兒情态。” 毛6*6*《紀念*********》:“對同志對人民不是滿腔熱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關心,麻木不仁。”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麻木不仁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麻木不仁”是一個漢語成語,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本義
    原指肢體麻痹、失去知覺,屬于醫學描述。例如《醫案·總論》中記載“一日皮死麻木不仁”(),指皮膚壞死導緻感覺喪失。

  2. 比喻義
    現多比喻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或漠不關心,如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中“麻木不仁的姑娘”()。這種用法強調情感或思想上的冷漠。

二、語法與用法

三、出處與演變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例句

  1. 本義:“我的身體現在麻木不仁。”()
  2. 比喻義:“他對社會問題麻木不仁,毫無責任感。”()

六、延伸理解

該成語從生理現象引申至心理狀态,反映了漢語中“以形喻情”的修辭特點。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混淆本義與比喻義。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權威出處,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詞典》或語言學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麻木不仁

麻木不仁是一個常用的詞語,它形容一個人感覺遲鈍,對外界的刺激缺乏反應。這種狀态下,人們對周圍的事物失去興趣、感情麻木、冷漠無情。

拆分部首和筆畫

麻木不仁的拆分部首是麻、木、心,其中麻和木都是常見的部首,心是一個表示心理、情感的部首。拆分後的筆畫是13畫。

來源

麻木不仁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心靈被外界的刺激所沖擊,導緻感情遲鈍,無法體驗到真實的感受。

繁體

麻木不仁的繁體字為麻木不仁。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麻木不仁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許不同,但基本上還是由麻、木和心這些部首組成的。

例句

1. 他的心情麻木不仁,對周圍的一切都漠不關心。

2. 長期面對嚴酷的生活環境,她的感情變得麻木不仁。

3. 這個社會的冷漠讓人感到心靈麻木不仁。

組詞

麻木、不仁、冷漠、遲鈍、無情

近義詞

冷淡、麻痹、麻木不感、漠不關心

反義詞

敏感、熱情、真實、感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