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心;詩情。 宋 楊萬裡 《詠十裡塘姜店水亭前竹林》:“客思方無那,詩愁得共論。” 宋 楊萬裡 《正月十二日遊東坡白鶴峰故居其北思無邪齋真迹猶存》詩:“詩人眼底高四海,萬象不足供詩愁。”
“詩愁”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複合詞,由“詩”與“愁”組合而成,指詩人創作時内心的情感狀态,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詩愁”指詩人在創作時蘊含的思緒與情感,既包含詩意的靈感(“詩心”),也包含因情感觸動産生的愁緒(“詩情”)。例如楊萬裡在《詠十裡塘姜店水亭前竹林》中,以“客思方無那,詩愁得共論”表達客居他鄉時,借竹林之景激發詩情與愁思交織的心境。
二、文學表現特點
三、詞源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詩詞,屬文言用法,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其結構體現了古典詩詞“以簡馭繁”的特點,将創作動機與情感狀态融為一體。
提示: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詩句中的“詩愁”表現,可查閱楊萬裡《誠齋集》相關注釋。
《詩愁》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分組成:詩和愁。
詩(shī)的拆分部首是讠(yán)和士(shì),它的筆畫數是4畫。詩是指用優美的語言表達情感、思想和意境的文學形式。
愁(chóu)的拆分部首是忄(xīn)和攸(yōu),它的筆畫數是10畫。愁是指因思念、憂愁、煩悶等而感到憂傷的情緒。
詩愁這個詞的來源,是由古代文人根據自己在創作詩歌時的心境和情感所命名的。詩歌往往是用來表達詩人内心的愁苦與痛楚,因此将兩個部分合成一個詞而得名為《詩愁》。
在繁體字中,詩愁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詩愁的寫法則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
一些常見的組詞有:詩篇、詩句、詩人、愁眉苦臉、愁容等。
與詩愁相關的近義詞包括:詩情畫意、傷懷、憂郁、哀思等。
與詩愁相反的反義詞有:歡樂、喜悅、愉快等。
以下是一個例句:
那位詩人以詩愁表達了他内心深處的孤獨與憂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