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寤的意思、諷寤的詳細解釋
諷寤的解釋
諷喻而使之醒悟。《新唐書·逆臣傳下·安祿山》:“ 林甫 欲諷寤之,使與 王鉷 偕, 鉷 亦位大夫, 林甫 見 鉷 , 鉷 趨拜卑約, 祿山 惕然,不覺自罄折。”
詞語分解
- 諷的解釋 諷 (諷) ě 不看着書本念,背書:諷誦(抑揚頓挫地誦讀)。諷詠。 用含蓄的話勸告或譏刺:諷刺。諷谏(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語進谏)。諷喻(一種修辭手法,用說故事等方式說明事物的道理)。諷一勸百
- 寤的解釋 寤 ù 睡醒:“七日而寤”。寤寐以求。 古同“悟”,理解,明白。 古同“牾”,逆。 寐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諷寤”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通過諷喻的方式使人醒悟。具體解析如下:
-
詞義解析
- 諷:指用含蓄的話語進行勸告或暗示,如“譏諷”“諷谏”。
- 寤:通“悟”,意為醒悟、覺醒,引申為通過啟發使人明白道理。
組合後,“諷寤”即通過委婉的勸喻方式使人覺悟。
-
出處與例證
該詞可見于《新唐書·逆臣傳下·安祿山》。文中記載,李林甫為警示安祿山,安排他與王鉷同行。當安祿山目睹王鉷對李林甫的謙卑姿态後,内心震動,行為舉止隨之收斂。此例生動體現了“諷寤”的實際應用場景:通過間接示範或暗示促使對方自省。
-
延伸理解
該詞多用于古代政治或人際交往中,強調以非直接的方式達成勸誡目的,與現代“旁敲側擊”“以事喻理”等表達有相似之處。
提示:由于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語境中極少使用,研究時可結合具體曆史文獻分析其語境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諷寤》是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詞語,常用于形容對某個事物或人進行尖銳挖苦、嘲笑或嘲諷的行為。以下是關于《諷寤》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簡要解釋:
拆分部首和筆畫:《諷寤》由讠和宀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9。
來源:《諷寤》最早出現于《墨子·盡忠》一篇中,用來形容對某人或某事進行諷刺的行為。
繁體:《諷寤》的繁體字為《諷寤》。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能存在一些變體或異體字。關于《諷寤》的古代寫法,可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例句:他用尖刻的諷寤話語來調侃那個自以為是的政治家。
組詞:諷寤之言、諷寤态度、諷寤才華
近義詞:諷刺、嘲笑、嘲諷
反義詞:稱贊、褒揚、頌揚
希望上述信息對您有所幫助!需要了解更多漢字相關的内容,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