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鬥星形的飾物。《漢書·王莽傳下》:“予之皇初祖考 黃帝 定天下,将兵為上将軍,建華蓋,立鬥獻。” 顔師古 注:“獻音犧,謂鬥魁及杓末,如勺之形也。”
“鬥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鬥獻”指北鬥星形的飾物,常用于描述古代器物或裝飾的形态。該詞由“鬥”(北鬥星)和“獻”(祭祀或裝飾物)組合而成,字面意義為“北鬥狀的獻祭或裝飾品”。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王莽傳下》:“予之皇初祖考黃帝定天下,将兵為上将軍,建華蓋,立鬥獻。” 東漢學者顔師古注:“獻音犧,謂鬥魁及杓末,如勺之形也。”
此處“鬥獻”被解釋為模仿北鬥七星形狀的裝飾物,可能與古代軍事或祭祀儀式中的儀仗有關。
該詞偶見于古典詩詞,如:
與“鬥獻”相關的成語包括“獻計獻策”“鬥智鬥力”等,但語義關聯較弱,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鬥獻”屬生僻古語,現代使用極少,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研究。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書》原文及顔師古注疏(來源:、3、4)。
鬥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它有拆分部首和筆畫,含義豐富,源遠流長。
鬥字的部首是鬥,它表示鬥争、戰鬥的意思,同時也與量器相關。鬥字的筆畫數為4畫。
獻字的部首是犬,它表示狗的意思,同時也與奉獻、進貢相關。獻字的筆畫數為5畫。
《鬥獻》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是古代官員向上級進貢物品的象征。後來,它也被用于表示表演、獻藝的意義。
《鬥獻》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鬥獻」。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鬥」字與當前寫法基本一緻,但「獻」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字形中央的橫線與豎線交叉,形似十字交叉圈起來的樣子,表示進獻的動作。
1. 他每年向神廟鬥獻牲品,以祈求豐收和平安。
2. 這個小孩很聰明,四歲就開始鬥獻才藝。
組詞:鬥志、鬥争、鬥膽、鬥氣、鬥篷。
近義詞:奉獻、獻身、差遣、進貢。
反義詞:索取、抗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