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禁軍名。 五代 梁 稱“龍武兵”。 唐 韓愈 《劉公墓志銘》:“天子以為恭,即其家拜檢校左僕射,右龍武軍統軍。”《新五代史·雜傳·李彥威》:“八月壬辰, 彥威 、 叔琮 以龍武兵宿禁中,夜二鼓,以兵百人叩宮門奏事。” 清 吳偉業 《俠少》詩:“寶刀千直氣淩雲,俠少新參龍武軍。”亦省稱“ 龍武 ”。 唐 許景先 《奉和聖制送張尚書巡邊》:“龍武三軍氣,魚鈐五校名。” 唐 李華 《含元殿賦》:“熊羆之旅,董以龍武。”參閱《新唐書·兵志》。
“龍武軍”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類:
唐代禁軍名稱
龍武軍是唐代北衙禁軍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左右羽林軍、左右神武軍并稱“北衙六軍”。其前身可追溯至唐太宗時期的“百騎”,後經武則天、唐中宗逐步擴編為“千騎”“萬騎”,最終形成左右龍武軍建制。五代後梁時期改稱“龍武兵”。
職能與地位
作為皇帝直屬精銳部隊,主要負責宮廷護衛與京師防務,具有極高戰鬥力。其成員多選自骁勇善戰者,如《劉公墓志銘》記載韓愈提及右龍武軍統軍的任命,側面反映其重要性。
成語象征意義
後引申為“勇猛軍隊”的代稱,如成語“龍武軍”形容具備強大戰鬥力的集體,融合“龍”的威嚴與“武”的勇猛特質。
文學與影視形象
在《長安十二時辰》等作品中,龍武軍被塑造為紀律嚴明、忠誠護國的禁衛軍形象,常與旅贲軍、右骁衛等共同展現唐代軍事體系。
如需進一步考證原始文獻,可參考《新五代史》《韓愈文集》等史料。
《龍武軍》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通常指代一支強大而勇猛的軍隊或武裝力量。它可以用來形容軍事力量的威力和壯大。
根據字典的解釋,龍(lóng)的部首是龍字頭,筆畫為5;武(wǔ)的部首是歹字旁,筆畫為8;軍(jūn)的部首是冖字頭,筆畫為4。
《龍武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軍事文化和傳統。在古時候,龍被視為神聖的動物,代表着皇權和力量。武則代表着戰争和軍事力量,軍則指軍隊。将這三個字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充滿力量和威嚴的詞彙。
《龍武軍》的繁體寫法為「龍武軍」。
在古代,「龍武軍」可以用不同的漢字寫法。其中,「龍」可以用「龍」,「武」可以用「武」或「戈」,「軍」可以用「軍」。
1. 這支龍武軍保衛着我們的國家。
2. 他們的龍武軍已經征服了整個領土。
龍武軍的組詞有:龍武、武軍、龍軍。
近義詞:勇猛的軍隊、強大的武裝力量。
反義詞:軟弱的軍隊、無力的武裝力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