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盲人和跛子。《北史·魏紀三·孝文帝》:“﹝ 太和 十七年八月﹞壬寅,車駕至 肆州 。人年七十已上,賜爵一級。路見眇跛,停駕親問,賜衣食,復終身。”
“眇跛”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眇跛”讀作miǎo bǒ,指盲人(眇)與跛子(跛)的合稱,常代指身體有殘疾的群體。例如《北史·魏紀三》記載:“路見眇跛,停駕親問,賜衣食終身”,描述帝王對殘疾人的體恤。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詩詞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需注意語境,避免對殘障群體造成冒犯。若需類似表達,可選用“殘障人士”等現代中性詞彙。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字源分析,、及的原文内容。)
眇跛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形象生動的意義。它是由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分别是“眇”和“跛”。
拆分部首:眇(目旁),跛(足旁)。筆畫:眇(8畫),跛(9畫)。
眇跛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莊子·天下篇》:“矯則不可暇矣,真而可謂何也?故曰眇矣。”其中,“眇”指人眼視覺模糊,窄小;“跛”指行走不穩定,蹒跚。由此組合而成的“眇跛”形容一個人行動不便,視力模糊。
繁體字為「眇躄」。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有很多種變體,眇跛字在古代文獻中的寫法有所不同,如:眇(矛目手),跛(白足止)。
1. 他年事已高,行動變得眇跛,隻能依靠拐杖來支撐身體。
2. 她雙眼眇跛,雖然近視但仍然保持了對生活的積極向往。
眇視、眇小、眇秀、眇目、跛周、跛腳、跛子、跛步。
眼花缭亂、步履蹒跚、視力模糊
目光炯炯、步履輕盈、目眩神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