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on] 〈方〉∶月亮
(1).指北方或北極。《淮南子·道應訓》:“ 盧敖 遊乎 北海 ,經乎 太陰 ,入乎 玄闕 ,至於 蒙轂 之上。” 高誘 注:“太陰,北方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邪絶少陽而登太陰兮,與真人乎相求。” 顔師古 注引 張揖 雲:“太陰,北極。”
(2).指北方之神。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象數一》:“六壬有十二神将……其後有五将:謂天後、太陰、真武、大常、白6*虎也,此金水之神在方右者。”
(3).陰陽五行家以為北方屬水,主冬,太陰為北方,故亦指代冬季或水。 三國 魏 曹植 《蟬賦》:“盛陽則來,太陰逝兮。”此指冬季。 唐 杜甫 《滟滪》詩:“灧澦既沒孤根深,西來水多愁太陰。” 仇兆鳌 注引 朱瀚 雲:“水即太陰也。”
(4).幽暗之所,地下。《雲笈七籤》卷六二:“将父母遺體,埋於太陰,骨腐於螻蟻,豈不痛哉!” 宋 範成大 《豐都觀》詩:“雲有北陰神帝庭,太陰黑簿囚鬼靈。”
(5).指幽暗。 明 方孝孺 《送太學趙孝先從軍詩序》:“昭昭生於太陰,隆隆隱於至微,安知抑之非揚,舍之非用乎?”
(6).謂純陰。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是故春者,少陽之選也;夏者,太陽之選也;秋者,少陰之選也;冬者,太陰之選也。”《北史·室韋傳》:“冬月穴居,以避太陰之氣。”《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鬧華光廟》:“神君曰:‘ 霍将軍 體弱,吾欲以太陰6*精氣補之。’”
(7).指陰濕,陰霾。《韓詩外傳》卷五:“歛乎太陰而不濕,散乎太陽而不枯。” 唐 儲光羲 《新豐道中作》詩:“太陰蔽臯陸,莫知晚與早。”
(8).謂月亮。 唐 楊炯 《盂蘭盆賦》:“太陰望兮圓魄皎,閶闔開兮涼風嫋。” 清 龔自珍 《叙嘉定七生》:“抱秋樹之晨華,指太陰以宵盟。” 郭沫若 《女神·地球,我的母親!》詩:“那晝間的太陽,夜間的太陰,隻不過是那明鏡中的你自己的虛影。”
(9).神話中指月神。《西遊記》第九五回:“ 太陰 道:‘與你對敵的這個妖邪,是我 廣寒宮 搗玄霜仙藥之玉兔。’”
(10).指月宮。 清 洪昇 《長生殿·聞樂》:“吾乃 嫦娥 是也,本屬太陰之主,浪傳 後羿 之妻。”
(11).太歲的别名。《淮南子·天文訓》:“太陰在寅,歲名攝提格,其雄為歲星。”《淮南子·天文訓》:“天神之貴者,莫貴於青龍,或曰天一,或曰太陰。太陰所居,不可背而可鄉。”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太陰漢語 快速查詢。
太陰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古典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天文學概念
“太陰”指代月亮,與“太陽”相對,代表陰陽學說中的至陰之氣。此義項源于古代天文觀測,如《漢語大詞典》記載:“太陰,月也。”。《說文解字》亦将“太”釋為極盛,“陰”為暗面,合稱象征月體屬性。
地理方位名詞
在傳統堪輿學中,“太陰”描述山體北側或背光處。《尚書·禹貢》提及“導山導水,太陰所向”,指山脈陰面水流走向,體現古代地理觀測術語。
中醫經絡術語
中醫體系中的“太陰”對應人體手太陰肺經與足太陰脾經。《黃帝内經》載:“太陰主内,其脈連肺脾”,說明其在氣血運行中的樞紐作用。
哲學符號引申
道家典籍《淮南子》将“太陰”喻為“無形之象”,象征萬物歸藏、靜寂的狀态,與“少陽”“太陽”共同構成四象演化模型。
“太陰”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古籍、哲學、中醫等領域的詳細解釋:
月亮的别稱
古代将日月對舉,日稱“太陽”,月稱“太陰”,這一用法最早見于《尚書·堯典》。在神話中,盤古開天辟地後右眼化為太陰星(月亮),與左眼所化的太陽星相對。
陰陽學說中的屬性
月亮為“至陰之象”,象征極盛的陰氣,與太陽的“至陽”相對。五行中有人認為太陰屬金或水,對應北方、冬季、黑色等屬性。
經脈名稱
太陰是人體經絡系統的一部分,代表陰氣最旺盛的經脈,主司脾、肺的生理功能,具有“陰中含陽”“化藏萬物”的特性。
病理範疇
中醫“太陰病”指脾胃虛寒、水濕停滞等證候,屬于六經辨證體系中的一種。
北方與北極的象征
《淮南子》《漢書》等古籍将“太陰”定義為北方或北極的代稱,如“太陰,北方也”(《淮南子·道應訓》)。
道家與玄學概念
在玄學中,太陰代表隱秘、策劃、陰柔之力,奇門遁甲中對應經營玉器、醫療等行業,或暗指小人陰謀。
“太陰”的核心含義是月亮的别稱,延伸至陰陽哲學、中醫、方位等領域,體現古代“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需注意具體語境下的差異,如中醫與玄學中的特殊指代。
保釋本分官碧蘭不分勝負斥堠純嘏賜蟒旦腳德川家康腶脯方畿紡缁扶同枸桹館議骨寒毛豎果決黃台之瓜悔非呼吸之間江涘見人假肢金娥巾國英雄境遇老公祖烈火立適龍蟠羅漢牀綠營綿子明轉逆流而上貧賤前不久鉛垂綫輕財好士勤工儉學騎牛讀漢書虬勁铨覈沙背少林寺煞強似社會意識射戟深淵薄冰施事特贊銅面具瓦解星散嵬目鴻耳龌齱遐沖限棒相襲顯曠孝愛